档案馆藏有清末学生作业 写有请假条、赠物便条

成都商报
2013-12-22 14:04:22

    本期选题:

    四川省档案馆 刘严付

    本期撰文: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潘媛

   从8月31日到现在,我们已经出了很多期档案时空,你在这里看到了抗战大轰炸,看到了成都解放大会师,看到了华罗庚给省委书记的信。可能你会觉得,档案馆里藏着的,都是大事件,大秘密。其实卷帙浩繁的档案卷宗里,更多的是枯燥的数据和无趣的公文来往。

   今天,让我们扒开那些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的缝隙,也抛开那些枯燥浩繁的公文数据,一起来看看———清朝末年,学生们的作业本。

    保存完好的

    清末学生作业

    在档案中极少见

   首先,我们还是要通过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来了解一下大背景。李绍先教授发表于《文史杂志》2003年第三期的文章《赵尔丰与川边藏区近代教育之兴起》一文中,参考了《赵尔丰函电续编》、《四川教育官报》(1907年第九册)以及《清朝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详细记叙了当时兴学的盛况,我们节选一些作为交代。

   1906年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他极为重视教育,办学也由此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1907年,赵尔丰奏设“关外学务局”,派劝学员到巴塘、里塘等劝办学堂。

   当时,学堂这个东西对于当地藏族同胞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大家对其缺乏了解,因此也无甚兴趣。为了鼓励家长送孩子上学,赵尔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经过不懈努力,1911年,川边的学校数从1907年的2所增加到200余所,学生数从60人增加到9000余人。这200余所学校中,其中之三即为我们将要提到的“甘孜第一女子学堂”、“第一初等学堂”和“第二初等学堂”。

   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一百年以前,一群远在甘孜的小娃娃们留下的作业。学生作业在档案中极少见,这份档案极有可能是当地士绅捐学后,作为办学情况的资料得以留存。四川省档案馆刘严付老师曾对这批档案进行专题研究:“以墨迹观之,书法作业墨迹浓厚,语文作业则墨迹浅淡……不到非用浓墨时,总不舍得用力研磨。”

   对于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孩子来说,求知艰难尚在想象范围之内。以下这些,则是我们随意切开46份作业时看到的那些使人惊叹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而有活力的横截面。

    便条类

    纸上互赠礼物的小女孩

   清末。说起那时的教育,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画面是这样的:鼻子上架着老花镜的老师举着戒尺,孩子们坐在下面摇头晃脑,长声吆吆。你能想到的关键词就是:科举,八股,死板,教条。

    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在上世纪初的甘孜第一女子学堂,老师们教的,学生们学的,就是一些应用性非常强的文章:请假条,赠物便条,收物回条,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

    我们随意举一例。在一篇署名“王家典仿作”的作业纸上,写着如下两篇。

    1.“赠物便条”

   谨奉火腿二只、牛肉二斤、石榴三十个。至希哂纳(套语,用于赠送礼品,请人收下的谦词)。此送。陈大小姐收。

    愚姐王家典裣衽(同“敛衽”,古时女子行礼,或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2.“发物回条“

    承赐信笺二匣、家禽二只,敢(感)谢厚赐。回呈。陈大小姐清鉴(请对方鉴察的敬语)。

    愚姐王家典裣衽”

   老师对此批语为:“合式。”由此看来这应当是当时的应用文标准格式。虽然官话教育在当时的川边地区才刚刚开始推行,但孩子们已经把基本格式掌握得有模有样,“谨奉”“哂纳”“清鉴”“裣衽”等敬语套话熟练掌握。

    书信类

    送你一叠纸,明天一起上学去

   这批作业中,有一封信折射出当时师生关系的新鲜气象。第一初等学堂的杨春森写信给老师:“因学生今日归家,见案上有算学题一道,係前次先生所发之题,今思之再三,终不能算好。并此题为何法,学生亦不能知。祈先生另算学题二道,至于此题,再伺二日算好。”意即: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给另出两道简单点的吧!老师也非常耿直,批:“请试它题,不知为不知,此求知之道也。”

    这是王敏文小姑娘写给哥哥的信:

   “大哥手足,秋去冬来,光阴迅速。吾兄自寄宿学堂,四星期了,未审进境(指学业进步的情况)奚似。我们女学堂下午又加图画国文两堂课。科学太多,夜间温习至三更才记得清楚。敏芬嬢嬢读至二更就睡了。昨天读的历史官话。妹虽记得,还有几句不懂得的。爹爹又难得操心,妹不敢问。明天星期,吾兄归家,漫(慢)些进堂。待妹课毕回来,烦吾兄把历史官话讲成蛮话,给妹听听看能够懂得否。敬问学安。”

    信息量很大,语言非常小清新。

   既然这么日常化,生活化,那一定能够折射当时的风物人情。那么小的孩子,生活范围也窄,光靠编是编不出来的。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些赠物便条和收物回条中的信息。

   一位叫张淑德的女学生假装写信给同学陈淑宜:“淑宜仁姐大人妆次,妹处白纸用尽。街上各家店铺子都买不出。只有福春祥店,言月内即有货到。吾姐纸多,祈拨三十张,交来人寄下。改日买还不误。顺问晚安。”为什么说是假装?因为最后她写:十月十二日学生张淑德敬呈先生大人斧正。这是十月十二日的作业,作业内容就是写一封索物的信函。

   陈淑宜还真的模拟回信说:“吾妹纸尽,如命交贵价(价,旧时称仆役),寄来雪白上川纸三十张。敬乞查收。明日上学请约同淑裕妹妹,绕道来舍,结伴偕行可也。谨请晚安。”最后她写:十月十二日陈淑宜信稿,也是仿作的应用文作业,还顺便约好明天一起结伴上学,真是活泼极了。

   便条都很有故事性。姐姐郭坤吉写信给二弟:“二弟手足,近日天气甚冷,吾弟住在高山,霜雪更大。母亲思念得很,打发通年送来牟子夹衫一件,棉袄一件,一并查收。那(哪)天得闲归家省亲,至切至望。”妈妈想儿子了,让女儿写信催他回家看看。

   吕庄佩写给曾敏文:“付来洋钱二元,取皮靴一双,烦吾妹转禀尊大人问明价值,赐条示知。明日补清不误。”曾敏文回信说:“接到手条,面禀家父谕言。今日莫有皮靴。自制革厂收去皮子,不准巴塘的皮匠做手艺,我们就莫有做了。洋钱二元奉还,乞为照收。”曾敏文家以前是做皮革制品的,吕庄佩想托她父亲做双靴子,可现在有了制革厂,私人生意就停了。事实上,1908年赵尔丰拨银24000两开办了巴塘制革厂,还选派了30名藏族青年到成都学习先进的制革技术,这也是川边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张宜喜写信给妈妈:“今天风大,女在校中身体冷得很,特遣本堂杂役来家,祈将棉袄寄下不误。”那时的学堂的确是有杂役的,称“堂役”,就是学校里的勤杂工,也会帮学生跑跑腿,这在李劼人和冰心的小说里都有过描述。

   赠物便条提及的物品中一类是吃的:石榴、火腿、条粉、干鱼、腊肉、羊腿,家禽;一类是用品:信笺、洋蜡、羊毫笔、花魁(也许此处指梅花)。可见,在当时的川边,以食材作为礼物是常见做法,信笺、羊毫笔等文具用品也在当时的藏族同胞互赠礼品之列,至于洋蜡,已经是与内地同等发达的事物了。

    还有一类便条是索物。

   刘友福写给文林兄,索要的是报纸:“闻兄处有成都日报。弟在家无事甚不好,祈将兄的报纸借来一看。阅毕当即奉还。”在巴塘当地竟然能看到成都的报纸。吕天福想请要到成都去的登云兄“代购”:“闻兄明日要到成都一往,祈兄与弟便带纸一刀,笔一打银元,墨一锭,谨上银元六枚。”此二则,说明川边与成都来往密切。

    假条类

    老师,我想去看金沙江

    除了礼尚往来,另一大应用则是向老师请假。请假条大部分是病假。

   比如下面这位得了“目病”的权家贞:“敏芬学妹妆次(旧时书信中对女子的敬辞),昨夜读国文至二更时,又画桂花二张,未及染色,目病忽发。今天早晨更是泪流不止,不能上学。吾妹帮忙请假一日,送来课本三册,休息时费心誊写。愚姐感激得很。”老师的批语是:“有人情有公德”。

   第二天,家贞的病仍没康复。敏芬学妹又写信给她:“家贞学姐大人妆次,本日未见上学,想吾姐目病一定未好。先生清缺席时,妹已代为续假一日。所学官话国文课本,均如命誊写,吾姐宽心,好好保养,不消性急挂念功课。”老师批:“问候得体。”

   有人要回家帮着干农活:“先生大人座右敬禀者,莜子已熟,家中无儿。学生请假一日,待莜子收毕,明日急速来堂,补习昨日功课。”

    还有两件事特别有意思。

   一是郭坤吉同学写的一则特别有情节感的请假条:“家典学妹妆次,昨日放学归家,恰至门口,见外国人追一条大黑狗,轰的一枪,那狗前走几步,就倒在面前。我躲避不及,跌入门内,伤了右脚。今晨起来,又肿又痛,上学不得。特写假单一张,吾姐进堂即烦报告先生,请假一日。”老师说:“守学规即是佳子弟”。

   杨朝宗的请假条非常简洁:“学生生长巴塘,未到金沙江去。明天去看金沙江,请先生准假一日。肃此敬请,学生杨朝宗顿首。”虽然整篇充斥着敬语套话,但这请假理由也太可爱太霸气了:没去过金沙江,想去玩玩。换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

    作文类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一天,第二初等学堂乙班的同学(只有这个信息,不知道是几年级,多大的孩子)接到老师的作业,命题作文:《桃园子记》,于是就有了我们下面要说的这十篇同题作文。从孩子的叙述看来,桃园子应是当地有名的风景区,是孩子们身边耳熟能详的事物,所以,写起来特别精彩,特别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题目比“沙子和珍珠”“经验与勇气”“探险者与蝴蝶”……(均来自2013年高考作文)好太多。

   在这一段落我们不需要刻意叙述,就把孩子们的文章直接复制过来吧。括号内,是老师的批语,也很有意思,请留意品味。

    乙班学生李玉成

   桃源子,桃树高大。夏日天气甚热,在此地乘凉者,多得很。有居民八九家,出产小麦青稞及各样小菜。

    乙班学生张绍泉

   桃源子,是巴塘八景内之一景。二三月间,桃花开齐,往观之,一日不下百余。即八景所谓桃源赏花是也。(得解)

    乙班学生伍云登

   桃园子右边是巴塘,左边是茶树。山前面有条河,叫巴楚河。后面有个大山,叫巴山。(无看法便不成片段)

    乙班学生胡国忠

    小雨初晴,远远望之,绿阴一带,与丁零寺柏树掩映,地名为桃园子。

    乙班学生张应保

   家在桃树丛中,门临巴水。春日桃花坠落入水中,逐水流去。尝闻先生云,晋朝有武陵人,忽入桃源洞,洞口桃花甚多。陶渊明为之记,谓之桃花源记。今我桃园子,桃花亦多,春日落入水中(老师将此处改为:春日盛开,爽人心意),甚是美丽。我亦为之记,曰桃园子记。(有思想)

    乙班学生黄明清

    巴塘之西,有桃园子。桃树甚多,春夏之间,花正开放,邀友往观,乐而忘返,故为之记。

    乙班学生田文翰

   桃园子者,以桃树多而得名也。予春游桃园,则见桃叶青青,夏游桃园,则见桃花灼灼。秋游桃园,则见桃实累累。冬游桃园,则凋残矣。四时景象,改变不同,诚佳境。

    乙班学生黄联陛

    田如鳞接,树如虬龙,一片绿阴,天然佳影。此何地耶?巴塘八景中之桃园赏花也。(老到)

    乙班学生王天霖

   春日散步桃园,时当桃花盛开,灿烂鲜明。诗云,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此地其洛阳乎。(有趣)

    乙班学生马光荣

   课暇时候,朋友相邀,出外游耍。行二里许,见其地人户数家,桃树千根,多少好耍,又多少好看。此地云何?则桃源是也。

   在这些作业中,我尤其喜欢王天霖这一篇,根据诗歌比对花开两地,最后发问“此地其洛阳乎”,充满好奇和童真,难怪老师说“有趣”。论用词,以“灿烂鲜明”形容桃花,不落窠臼,清新动人。这么多同学的作业,竟没有哪两篇雷同,记身边人事(“在此地乘凉者,多得很”),写自我感受(“多少好耍,又多少好看”),更有立意出乎意料者(“四时景象,改变不同,诚佳境”),实在是距离“八股”印象太远。即便是老师批评“无看法”的伍云登,其“右边是,左边是,前面有,后面有”的写法,也显得老老实实,很有白描风范。

    《档案时空》寻找历史知情者…

    四川省档案馆的李泽明老师,因为一件档案困惑了很久。

   某天他在一个大信封里发现了一份珍贵的实物档案:一面被随意团成一团的日本国旗———初步判断是一份来自湘西会战的战利品。根据李老师的描述,这面旗宽72厘米,长70厘米,隐隐约约还能看到昔日遗留的血迹。旗面上有一些日本文字和日本人的签名,还有日军出征前效忠天皇的“誓言”。旗面的右侧,有一段中文,上书:“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参战,湘西战利品”,落款为“祝萍”,时间是“民国三十四年六月九日”,并加盖了私人印章。

   时隔50年,这些文字和血迹震撼着李老师,但他经过好几年的研究、打探,却无从知晓这面旗的来路。在档案馆,并不是每一份档案的前世今生都被研究者掌握,被修复、编号、写下详细的解说词,躺在那里供人瞻仰。更多的档案就像这面旗,虽然有着非常宝贵的线索,却苦于时间久远、来路不明,无从获得更多信息。

   这份来自湘西战场的战利品,之所以会出现在四川省档案馆,李老师猜测也许和川军有关。据一份黄埔十四期后人撰稿的《抗战时期的川军编成》,杨森部第27集团军下的20军就曾参加过湘西会战。因此有可能是当年川军获胜后,将这面旗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四川,最后辗转来到了四川档案馆。

   但推测只是推测,具体的辗转过程仍是谜。现在,李老师守着这面显然有故事的旗,却没有更多线索,研究也无从下手。也许你认识“祝萍”,也许你的祖辈曾参与湘西会战,也许你知道这面旗帜的来历,甚至你只是有更好更多的推测,都欢迎拨打商报热线86613333-1,与我们联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