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作家苇岸《大地上的事情》首发 日记或年内出版

中国新闻网
2014-06-21 22:35:20

    中新网北京6月21日电(上官云)20日下午,已故自然文学作家苇岸新版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在北京首发,诗人西川、王家新等嘉宾现身,并以苇岸的创作为话题开展对自然文学写作的讨论。据了解,苇岸生前遗留下来的约20万字日记或将于年内整理出版。

    回忆苇岸其人:为人质朴 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苇岸原名马建国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后因癌症医治无效辞世,生前只留下一部作品集《大地上的事情》。

   王家新是苇岸生前好友之一,时常一起讨论文学。在他看来,苇岸对自然一直怀有敬畏之心,乃至具体到一棵树、一只麻雀。他的为人便和笔下的文字一般,不事雕琢,极为质朴,“他曾一直吃素,后来经检查发现生病,也有好多朋友劝他治疗。”

   据王家新回忆,当时为了给苇岸增加营养,诸位好友一直劝他吃肉,自己还要他喝甲鱼血治病,“有时候想起来这与苇岸食素的信仰造成冲突,很是不安。可惜的是,虽有很多朋友为他奔波,但苇岸最终还是离开我们,在自己最后的岁月经历了痛苦的挣扎。”

   据了解,苇岸作品虽存世不多,但留下了大量日记,作家冯秋子是其日记整理者,她表示,日记同样体现了苇岸的写作风格和水准,有些大段的日记几乎可以作为完整的作品来读。如果顺利,争取年内将其出版。

    研讨文学成绩:在散文领域有突破性成就 无须刻意拔高

   曾经有评论家指出,苇岸的散文是与王小波小说、海子的诗歌并列的文学现象。作家宁肯作为苇岸生命最后时刻的好友,认为苇岸在散文领域具有突破性成就。他介绍,就大众影响来看,王小波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而苇岸的散文,以《大地上的事情》为例,从其自然主题到短小凝练的篇幅,仿佛就是为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准备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苇岸的大众影响力采刚刚开始形成,未来不可估量。”

   同为散文作家,冯秋子则认为,苇岸就是苇岸,没有必要把他与任何人并列,更无须刻意拔高,“他是一个纯粹的人。身后的孤独也并不影响他达到的生命高度与文学高度。”

   西川也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苇岸的精神状态极为“干净”,这也表现在他的文字中。虽然都热爱大自然,但苇岸跟海子不尽类似,“海子热爱自然的全部,包括肮脏,但苇岸则不同。”

   “除了在文学史上的定义之外,从文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去把握苇岸的作品,可能是另一个更重要的角度。”评论家李少君则表示,苇岸作品融合了西方的自然文学传统,实际为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资源和思考方式,可以对后来的自然写作者产生更大影响。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