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推进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6-02-14 10:22:17

   从文化部官网获悉,近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黄浦区签署“十三五”期间共同建设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创新政策研究实施、重点项目确立推进等十个方面开展合作,努力将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打造成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地、国际戏剧的展示交流地、原创剧目的孵化展演地、演艺跨界融合的示范引领地,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引领区。

    一、市区联动,打造“两个中心”

   为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丰富市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和酝酿,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黄浦区联手,首批推出天蟾逸夫舞台这一专业剧场,与位于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共同打造“地方戏曲展演中心”。根据初步规划,天蟾逸夫舞台将在服务好本地戏曲院团的同时,充分发挥戏曲演出特色剧场的品牌影响力,从2016年起每年拿出百场档期,诚邀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名团名家名剧来沪演出。大世界对外开放后,也将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态展示传承的功能定位,为全国地方戏曲的小戏新作提供展示舞台。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与黄浦等区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来沪演出的地方戏曲院团提供场租减免、公益宣传、艺术节推广、走出去服务等优惠政策扶持,使全国地方戏曲的主要剧团、重要剧目、新人新作能登上本市文艺舞台,使上海成为全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展演中心之一,积极营造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丰富和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为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民营演艺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培育本地演艺内容原创力量,鼓励演艺行业的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指导下,黄浦区还以上海白玉兰剧场为首个试点剧场,打造舞台艺术排练中心,为文艺院团特别是民营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及演艺类创新创意团队提供低租金的排练场地,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创作主体创作出更多的新品、优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舞台艺术精品。未来,市区两级还将依托排练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探索建立从源头介入的舞台艺术创作力量与创新内容的发现与孵化机制。

    二、聚焦重点,推动特色项目

   一是启动中国大戏院、黄浦剧场等一批历史剧场的修缮改造,明确功能定位——中国大戏院定位为以音乐剧为主的专业剧场,黄浦剧场定位为创新戏剧和艺术培训集聚地。同时在室外广场、绿地、滨水岸线、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内等拓展一批新型室内外演出空间,通过全息影像等声光电技术、互联网手段和近距离互动等,让演出空间、演出内容更灵活、多元。二是探索打造全国首个由社会主体主办的国际戏剧节展,依托节展平台推进世界一流戏剧作品在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世界首演、中国首演、上海首演,推进国内优秀作品进入国际舞台,树立品牌效应。三是发布招募公告,面向全球征集演艺空间的提供方、演艺内容的提供方、演艺运营的管理方和演艺资本的创投方四大类合作伙伴,形成首个演艺众创平台。目前,外滩源已通过这种方式成立了合作团队,致力于建设集近景演艺、高端论坛、智能硬件体验于一体的全国首个“文创+科创”体验中心。

    三、创新驱动,激发源头活力

   服务创新。指导成立全国第一个演艺专业服务机构,推出服务清单,探索演出政策咨询、资源对接、内容审批、宣传推广、人才服务等事项的一口受理、一门办理,为国内外演艺机构和人士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机制创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计划筹建全国第一个社会资本构成的表演艺术产业投资基金,将用于对演艺活力区的重点项目进行配套投资,对新兴演艺业态、内容、模式提供支持。模式创新。运用“文化+”,推进区域内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科创、金融、教育的创新融合。“十三五”期间的每年6月,将举办表演艺术新天地活动,充分利用新天地—淮海路片区的咖啡馆、博物馆、餐厅、中庭等室内外空间,为市民游客集中展现包括音乐、舞蹈、新马戏、创意物件剧、浸没式戏剧、室内小歌剧等多元化的艺术形态,通过这种“文化+商业”的模式,打造全国首个利用商业街区的室内外空间举办的创新艺术节展。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