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健
给予什么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输出和贡献形式,无需跨越,也无需刻意。
少年人要能输出快乐。少年怀有最大的真,真的东西永远给人带来感动和快乐,一个少年给周围人以真实的美好。
青年人要能积蓄力量。青年人锐气最足,充满力量,有力量就有希望,青年人代表了希望,一个青年人要积蓄力量,期冀未来。
中年人要能建立功绩。中年人有了阅历和经验,更有了责任和使命,中年人是家庭砥柱、工作骨干、社会脊梁,以功绩服务社会和他人。
老年人要能留下纪念。人之已老,过去比未来更重要,老年人奋斗过、见识过、贡献过。老年人要用自己辉煌的经历、奋斗的精神和深刻的思考,写出立功、立德、立言的个人历史,给后人留下永远的纪念。
认识相通
近日,读到布莱士·帕斯卡的《100种思维——力量的来源》中的一段话:世界上的各个部分都是彼此关联和相互连接的,人类与所知道的一切都有联系。万事万物既是因又是果,既是接受者又是提供者,既是间接的又是直接的,一切都被看不见的纽带连接在一起。
我在之前的片思碎想短文中有几乎同样的意思表达:存在于时空中的所有事物都处于彼此的关系中,每个人、事、物都是连接高维世界的重要通道。
我认为有意思的是,我作为当今中国最普通不过的一名思考者,关于万物相连的认知是基于我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和社会背景。作为生活在17世纪法国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关于万物关联的认知无疑是基于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跨时代、跨国家、跨文化丝毫不影响不同的个体或者群体对世界本质认知的高度趋同。
我由此想到,不同文化的明显差异更多是路径、方式和表达的不同,在价值、理念和认知层面则更多体现出相通性、趋同性。特别是随着科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不同文化的殊途同归应当成为普遍规律,其深层次原因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真理具有唯一性、同构性和神圣性,当不同文化都无限接近世界的本质时,人类拥有的一切高层次认知、价值和文化都只能共享。
(作者单位:市场监管总局)
《中国质量报》【片思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