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水、菩提树、古老的情节,好像每个人都有特别气味,闻了才发现那是咖哩作祟。这不是一个让人走马观花就能看透的国度,但也是一个就算走马观花也能让人有众多感触来慢慢沉淀的国度。
——印度初印象
□ 保锋/文 图片提供/全景quanjing.com
老德里的旧貌
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作为德里中央直辖区,它包括饱经沧桑的老德里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新德里两部分。老德里是一座古城。
3000多年前,印度人就曾选中在此建首府,因此老德里是印度历史的缩影,有着光荣的过去和悠久的历史。这里是印度历史上七个王朝的遗址,留下的丰富历史文物,可以说是印度历史文物的宝库。
现在,老德里是最后一座保存下来的城市,在城区和郊外还保留着不少古城的断壁残垣。路两旁堆挤着二三层高的残旧建筑,下面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摊、大大小小的书店和五光十色的影院。
由于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闷热、潮湿,赶上雨季暴雨频频,许多地段路面积水,会加剧道路交通的拥挤。总有些五花八门的车挤在马路上:牛车、人力车、自行车、摩托车充斥于横街窄巷,热闹喧腾得像是赶庙会。各家车辆的鸣笛声似各式各样的“音乐会”,喇叭乐曲声此起彼落,争先不让,甚至在高速道路上逆向行驶也是见怪不怪。马路上,除车子之外,牛、猪、骆驼、羊、大象等动物也自然地与人群、车辆共享马路。
老德里的客车载客十分有意思。无论大小车辆,无一不是塞得满满的,一辆小面包车大小的客车,能装满20多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只要有一只手指还能勾着、有一只脚能够站住,就能够再上一个人。这里有种奇特的客车十分普遍,车体两旁竖起高高的立柱搭成棚架,还要夸张地向外鼓出,极尽其能地增大车厢容积,而棚架一直延伸到驾驶楼上面,前端形成倒梯形的顶盒,就连车顶上都会坐满人,而车厢内更是像沙丁鱼罐头似的挤得满满当当。整辆车的外壁涂满各种色彩、文字、图案,尽显颜色的对比,令人眼花缭乱。如此载客花车迎面驶来,高架宽棚汽笛一拉,确是威风凛凛。虽多少让人有些担心车顶上乘客的安全,但是当地人已然将其归为印度汽车文化的一部分。
新德里的气象
新老德里相隔一座印度门,虽仅有一步之遥,但新城与旧城的风格迥然不同。
如果说老德里展现了印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化,那么新德里则是印度近代摆脱贫困独立前进的影子。新德里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是1911年2月在老德里南面的荒野上陆续兴建起来的,现在它是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印度中央政府各部门都设在这里。英国殖民当局对这座新城精心设计和施工,设计师们综合印度、伊朗和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特点,建造出一座既有现代风格、又有外国古代色彩的新城。这是一座身披绿装的花园城市,街道宽阔整齐,到处是花坛草地,翠绿的树间是清洁的街道,环境优美,清净幽雅。
库杜布高塔是印度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坐落在新德里南郊,是德里地区最高的建筑,有世界“摩天塔”之称。该塔号称“印度七大奇迹”之一,始建于1193年,1230年落成。高塔建在一片绿荫葱茏的林木之中,风格别致,造型美观。塔呈平顶圆锥体,高75.56米,底层即高达29米,直径约14米。塔呈赤红色,用红砂石砌成。全塔由精致的环形阳台及支撑它们的钟乳石圈分为5层,每层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层是24个交错的三角形和半圆形柱子,第二层为半圆形,第三层是三角形,这三层均以红砂岩筑成。第四、五层主要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中间夹有红砂石,好像给塔身缠上了红色的腰带。塔身上镌刻着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和各种花纹图案。每层外表凸起竖立的装饰性花纹各不相同,但都极为精致,从底部到顶层,好像海洋中掀起层层浪涛。在塔底层的大门上刻有一句名言:“谁在地上为真主修建清真寺,真主就在天国为他修建同样的寓所。”该塔由下而上,各层高度缩小,节奏逐层急促,塔身收分很大,密排着竖向棱线,造成强烈上升的动势,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
莲花灵曦堂位于新德里南郊,于1986年完工,被誉为20世纪的“泰姬陵”。它的设计造型是一朵浮在水面、周围由荷叶衬托、含苞欲放的荷花(荷花是印度的国花),象征宗教的圣洁、超欲出凡,走向清净的大同境界。灵曦堂是一座印度巴哈依教寺院,由世界著名的伊朗设计大师法里布兹·萨哈巴设计。全堂共4层,上面3层为荷花形,由27朵花瓣组成,每层9朵。第一层花瓣开放,第二层半开,最顶层含苞欲放,极富立体感。底层每片花瓣之间修建了一个个椭圆形水池,注满清水,用于调节温度,又好像池塘正在把花托起。在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里放置了一排排木椅,背面雕刻成波浪形,象征湖水涟涟。阳光由二、三层花瓣的空隙射入,设计十分巧妙。莲花堂的外层用白色大理石贴面,通体雪白,纯洁无瑕。其建筑结构与悉尼歌剧院很相似,故有人称其为“第二个悉尼歌剧院”。 | ![]() |
为爱而建的泰姬陵
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洒向整座陵墓以及巍然屹立的4个锥形尖塔,晶莹的大理石映衬着嫣红的晚霞,美丽的泰姬陵白中透红,散发着一种自然的红彩,分外地娇艳迷人。
在某种程度上,泰姬陵已经成了印度的代名词。它是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沙杰汗为纪念其因难产而死的妻子泰姬玛哈而修建的陵墓,位于阿格拉城郊的亚穆河右岸,西北距首都新德里近200公里。
泰姬陵建成之后,沙杰汗又决定在它的对岸用黑色大理石再建一座陵墓,作为自己将来的葬所,两陵之间,一桥相连,好让他和他的爱妻能够永生永世相伴。但其子发动宫廷政变篡夺了王位,沙杰汗每天只能遥望泰姬陵,最终寂寞地在古堡里结束一生,后与其爱妻并葬于泰姬陵内。
其实,泰姬陵在建筑和雕刻艺术上包罗万象的独特风格更是成就其盛名的重要原因。站在门楼正中,以泰姬陵为视觉中心向两旁看去,会发现陵墓主体旁的4座伊斯兰教尖塔、两座清真寺以及前方的水池和对称的草坪,都呈现出完美无缺的比例和平衡。泰姬陵的大部分建筑都有拱门、格子花纹或几何图案的雕饰,弧形的美学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正门的前后各有11个白色小圆顶,每个圆顶象征一年,巧妙地代表了泰姬陵的建造时间。
围墙中部的门楼壁面遍布民族风格浓郁的雕刻,而泰姬陵则宛如一位蒙着神秘面纱的窈窕淑女,安详恬静地伫立在门楼后面。步入门楼,面纱被徐徐掀起,美丽的泰姬陵渐渐呼之欲出。一条用红石铺成的长约100米的通道笔直向前,四周栽植奇花异草,竹木浓荫。通道中间有一条清澈透明的流水,行人、树木、绿草和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通道尽头的泰姬陵洁白壮丽,仿佛童话世界中的仙楼琼阁,如梦如幻;又似遗世独立的绝代佳人,超凡脱俗。
古老的建筑杰作泰姬陵保存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印度人民对文化遗产的珍惜和保护。为了保护环境,现在泰姬陵旅游景区已不允许燃油车通行。无论来自何方,不管身份如何,游客都必须换乘电瓶车进入景区参观。在景区内,游人拍照留念也都被要求禁止使用闪光灯。
印度文化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从印度河文明至莫卧儿王朝时期的穆斯林文化,独特的文化包容百家之长,堪称一脉相承,绵绵不息。多种宗教在印度长期共存以及印度人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为印度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各种宗教衍生出的文化给印度绘画、音乐、建筑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泰姬陵不仅是一座融合各派风格的建筑杰作,还集各种宗教的文化精华于一身。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碰撞,让印度文化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泰姬陵能在印度诸多建筑奇葩中脱颖而出达到艺术巅峰,进而被公认为印度的标志,正是因为它是各派风格和文化交融的集大成者。
历史般浓稠的美味
众所周知,印度菜讲究烧烤,咖喱味很浓。另外,洋葱在这里也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不仅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烩出的,肉类也是用它浸泡的。印度人只吃羊肉、鸡肉和一些海鲜。印度还有很多人是素食主义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宾客。
虽然目前在许多正式的场合,印度人用刀叉吃饭,但私下里,他们还是习惯于用手抓饭。如果在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用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菜大部分为糊状,这样便于用手抓饼或米饭拌着吃。
另外,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别——不用刀叉,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这里的主食是麦面饼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饼,然后再吃米饭。印度的米饭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在世界上也很有名。这种米形状细长,味道浓香,是由印度半年干燥、半年湿润的气候滋养而成的佳品。
相比较而言,印度北方的菜是微辣的,而南方则会很辣,这也是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的。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为芭蕉叶、香蕉叶等植物叶子。
如果是第一次在印度吃饭,一定要点名为PAPAD的小吃和叫做“咖喱角”的头盘,主菜应该点一些TANDOOR烧烤,甜品则要点家乡酸奶(DAHI),最后还要一杯香料印度茶(MASALACHAI)。
TIPS
![]() | 印度门位于德里中心拉杰巴特路东端的印度门,外形极像法国的凯旋门,被称为“东方的凯旋门”,是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9万名印度和英国的将士而建,他们的名字被刻在这座著名的建筑上,因而又名“印度战士纪念碑”。 |
印度门高48.7米,宽21.3米,拱门高42米,顶端有一个直径3.5米的圆石盘,是一盏大油灯。每逢重大节日,盆内装满灯油,夜间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
避牛而行在印度,黄牛是神明的“神牛”。对待“神牛”不准鞭打、不准伤害、不能役使,更不能宰杀吃肉。“神牛”走近身边,应把最好的食物送上,逢年过节,还要举行教牛仪式。当在公路或闹市遇到了“神牛”,行人或车辆都要回避、绕行。
行礼的规矩对印度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