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前后,江浙人家里常有梅子酒现身。这个梅子,并非煮酒论英雄的青梅,而是暗红色的杨梅。通透的玻璃瓶,瓶子要是广口的,好取放杨梅,整瓶的烧酒中,有大半是杨梅,本是透明的酒,即被渲染成红色。每日喝时,舀出几粒杨梅,倒上一点小酒,便成了美味。但是千万不能贪杯,酒的烈性被杨梅吸了几分过去,多食几粒,不堪酒量的人便会晕晕乎乎。
六七月份,是吃杨梅的季节。这个时节,该去杨梅之乡浙江余姚,那里有满园的杨梅。
余姚古代有黄宗羲、王阳明,当代有余秋雨,是出文化名人的地方。余姚市位于浙东宁波平原,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县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县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余姚得名,说法不一。《风土记》载,“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载,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
余姚市全年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海洋性气候覆盖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姚江流域两岸为丘陵山麓,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25°以下,海拔在500m以下,四周水资源丰富。微酸性砂质土壤,pH值在4.5〜6.5。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杨梅的独特品质。
余姚杨梅品种繁多,有乌种、红种、粉红种、白种四大品种群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乌种的“荸荠种”——果形圆整、色泽艳丽、味甜核小,盛产于姚东丈亭梅溪一带,杨梅树高5〜10米,树冠圆头形或半圆形。
明代徐阶以“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能到长安”一诗来称赞杨梅味道胜过荔枝。古人即兴的诗句往往会使许多东西成为经典,因为经典,总想让人一试究竟。《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其实,余姚种植杨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甚至在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7000年前就有野杨梅存在。1995年,余姚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每年的六七月份,游人纷纷来到余姚,杨梅采摘已经成为当地一项著名的旅游项目。
经现代科学技术测定,杨梅的核仁中含有维生素B,有防癌治癌的作用。内含丰富的蛋白质、铁、镁、铜和维生素C、柠檬酸等多种有益成分。每百克中含有0.9克蛋白质、79卡热量。此外,杨梅还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它能帮助消化,利尿益肾,去暑解闷,具有养胃健脾、排毒养颜的功效,并能理气活血、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烧酒浸过的杨梅,能消暑开胃,令人气舒神爽。
新鲜采摘的杨梅,甜酸适口,开胃生津,营养价值高。据测定,优质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的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食用杨梅有降血脂、抑制大肠杆菌和疾杆菌等功效。
2005年3月,余姚杨梅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产品”,2008年6月,余姚杨梅”享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北纬29°39′56″〜30°21′58″,东经120°52′12″〜121°25′15″的余姚市行政区域,品种包括——
荸荠种杨梅(早荠蜜梅、晚荠蜜梅):果扁圆形,单果重约9.0g,果面淡紫红色至紫黑色,肉柱顶端圆钝,肉质细软,酸甜适口,汁液多,具香气,核小;
水晶杨梅(西山白杨梅):果球形,平均重约11g,果面白色或黄乳白色,有时稍带红色,肉柱圆钝,肉质柔软,多汁,味清甜而稍带酸,核稍大;
粉红种杨梅(西山杨梅):果实圆球形,平均重约10.5克,果面粉红色或紫红色,肉柱圆钝,肉质柔软,多汁,味清甜而略带酸,核中等大。
每年6月开始,余姚“杨梅节”都会吸引不少游客,茂密、绿色的枝叶甚至能遮住天空,红色的杨梅星星点点缀在树枝上,挨挨挤挤,钻进杨梅园,你恨不得立刻爬上树。而当地人讲,采摘杨梅不能一把抓,要一颗一颗地采。有个技巧不能忽视,发紫的杨梅是熟透的,最好用手指轻轻摘下,在采摘时可以放一层杨梅再用一层树叶铺垫。采摘来的杨梅,可以放在盐水中浸5〜10分钟,这样能起到消毒作用。当然,对多数人来说,摘了直接吃或许更惬意。
江南的梅雨季节,虽然到处湿漉漉,但气温份较高,杨梅贮放的时间相当短。采摘下来的杨梅,为了延长贮藏时间,或是冷藏,可保存1〜2个星期;或是用塑料袋包好,排除袋内空气,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在0℃和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也可贮藏7天左右。
如今,余姚杨梅作为余姚对外的一张特色名片,成为人们了解余姚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这个季节,伫立在江南水乡,一边体味着淅淅沥沥的梅雨,一边摘一颗杨梅放在口中,那滋味必将成为永久的甜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