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标注非转基因标识的食用油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青睐。由于一些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产生疑问,因此国内一些品牌率先在食品包装说明上标明非转基因标识,以便消费者选购。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成了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并且迅速形成不同的思想阵营:赞同者认为,科技的进步能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另外的观点则认为,科学实践走得“太快”了,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而面对实实在在的产品,尤其是食用油,消费者要问,我们该选择哪个?
据了解,转基因是指透过生物技术,将生物中某个基因抽出,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内。通过修改基因,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目前对基因的活动方式了解还不完全透彻,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调整后的结果。
转基因食品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专家认为,凡是允许在中国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都要通过国家农业部转基因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和相关检验机构的严格评审、检测,已经通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食品,由国家农业部颁发安全合格证书后,才能投入进行食品加工。从营养安全的角度讲,目前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证据,也没有出现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纠纷。
但由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健康有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结论,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特别是转基因食品持慎重态度,专门为转基因食品建立了管理制度,要求生产厂商,尽到告知义务。
中国是食用油的消费大国,大豆、菜籽、玉米是主要的食用油原料,国家要求标注的转基因食品或产品中,这3种农作物均榜上有名。食用油作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自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的转基因油料作物,例如大豆,主要来自阿根廷、美国等国家。转基因油料作物受到青睐的原因很简单,产量大、出油率高,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业内人士称,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约16%,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约20%。据估算,平均每桶5升非转基因大豆油要比转基因大豆油的成本高2〜3元。
但针对转基因食用油的安全性问题,行业各界仍然持不同观点。
专家表示,任何一种作物被确定是否用转基因技术改造时,首先要对该种作物本身进行安全性评价,要确保其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有些人不了解什么是转基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在食品或农作物中添加了叫“基因”的东西。任何食品都是由成千上万基因组成,传统品种改良通过杂交,实际上也是基因的交换,而基因技术是定向改造生物,跟杂交育种没有本质区别。“转基因食品至少有两点好处,一可以减少农药残留,二可以强化某些营养成分。”
据了解,很多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体的基因。实际上,食物中的基因物质经过消化道后,都被分解成小分子,不会将外来基因带入人体,因而食用转基因产品或非转基因产品并没有差别。专家认为,不能简单的说转基因食品对健康不利,因为转基因食用油是在原材料的环节上采用了转基因作物,而在其产出的食用油里基本不含转基因物质。
实际上,普通的食用油里含有一定的介酸,并且这些“天然”的油容易受氧化分解,产生有害物质,而转基因油采用技术手段减少油内的介酸含量,并产生抗氧化性。因此,消费者不必对“转基因”避而远之。同时,对于转基因食用油也要加强监管。
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和知情权,国家强制规定,在我国生产销售的食用大豆油、菜籽油必须标明原料大豆、油菜是否是转基因产品。如果原料为进口,则须注明它的原产国。国家的强制规定使消费者有了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否购买转基因产品,决定权完全在消费者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