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绒是世界上名贵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被人们誉为“纤维钻石”、“软黄金”。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羊绒产业基地,并已从一个产绒大国发展成为加工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羊绒市场,中国羊绒所扮演的角色也正随之改变。
有评论称,自金融危机在全球快速蔓延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对产品的需求一落千丈,羊绒制品也难以幸免,使得中国羊绒行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困惑,中国羊绒产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此外,由于过度追求短期效益,绒山羊品种有所退化,导致羊绒品质下降,价格持续走低,山羊绒及制品品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羊绒制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羊绒品牌正在寻求一次真正的突围。
标准的统一与非统一
目前,我国山羊绒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和辽宁等地区。其中,内蒙古等地区气候条件极佳,可以生产出最细致、质量最好的羊绒。内蒙古也是中国绒山羊数量最多、产绒量最高的山羊绒优势产区,约占世界羊绒产量的1/3。
羊绒的天然颜色分为白绒、青绒、紫绒,其中白绒最珍贵,仅占世界羊绒产量的30%左右。而中国山羊绒白绒比例较高,约占国内产绒量的40%左右。
为保护我国山羊绒资源、适应羊绒生产、交易、加工、质量监督和进出口检验等因素,由中国纤维检验局组织修订的《山羊绒》国家标准于2010年8月审定完成。据国家纤维检验局有关人士介绍,《山羊绒》国家标准是从羊绒产业源头把关、针对羊绒原料的一把“标尺”。修订后的标准山羊原绒仍沿用以平均直径定型、以手扯长度定等的模式,将已执行10年的原标准中的特细型、细型、粗型3个型,修订为超细型、特细型、细型、粗型4个型,各型号所对应的平均直径范围也进行了细微、适度调整。
据介绍,我国原绒产量占世界总产量75%以上,全球超过90%的羊绒原料在中国完成初期加工处理。不仅如此,全球羊绒消费市场有3/4以上的商品产自中国。
有分析认为,中国羊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世界羊绒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整体水准的日益提高。不过,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羊绒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流通、加工、贸易格局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羊绒期待脱离加工生产大国的称号,已开始积极向更高层面争取话语权,尽管这是一条走起来艰难的路。
由于产量稀少,羊绒一直以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纤维钻石”。巧合的是,由全球最大钻石公司戴比尔斯设立并推广的通用钻石4C标准,如今已在全世界广为运用。羊绒是否能像钻石一样,在全球建立统一评价标准?
不久前,在中国国际羊绒交易会期间,举办了以“建立全球羊绒质量标准”为主题的羊绒质量论坛。来自国际羊绒及驼绒生产商协会(CCMI)亚洲代表、蒙古国代表及国内品牌、羊绒检测机构的各方专家就全球羊绒标准进行了探讨。
有业内专家认为,应更多体现羊绒内涵价值,而非一味追求产量。建立全球统一标准,应先建立统一的原料分级等内容。
也有纺织业内人士认为,钻石4C级评价体系在相对主观的切工方面也做出了判定要求,而判断羊绒产品的好坏,其主观因素的异同也将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服装潮流趋势方面,欧美国家具有难以逆转的优势。
鄂尔多斯集团总工程师张志认为,羊绒检测项目繁多,将羊绒检测项目的方法进行统一就很复杂。在其带领下,鄂尔多斯集团从2004年起一直积极推进关于羊毛、羊绒及其混纺针织物起球性能的测定方法。不过,张志对记者透露,争取国际标准的过程比想像中困难,以起球检测方法为例,仅在检测仪器上某个部位的材质选用上都存在着不同观点。
事实上,相比国际标准的复杂与困难,中国羊绒企业早已率先在国内标准制定中积极参与。正如企业界始终流传着一条金科玉律: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在国内羊绒行业中,也有一些企业正努力走在前面。
2004年和2008年,经相关部门批准,中国山羊绒及山羊绒制品标准化推进委员会和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山羊绒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成立,其地点均设在鄂尔多斯集团。
据鄂尔多斯提供资料显示,其独立或参与完成制定了《山羊绒》、《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等标准,参加了国家或行业近百项纺织行业技术标准的评审工作。2005年,还组织编写并在国内发行了《山羊绒纤维鉴别图谱》,为国内绒毛检测机构和羊绒企业检测技术人员提供了专业指导书籍。
此外,鹿王羊绒集团、北京雪莲羊绒等企业作为标准起草人之一,也参与了《山羊绒》、《羊绒针织品》等标准的制定过程。
差异化推进品牌发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羊绒衫对大部分国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上述局面仍没有较大改变,而今日知名品牌鄂尔多斯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从国内销售起步了。80年代末,羊绒市场连续爆发“羊绒大战”,使得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国内羊绒企业损失惨重,中国羊绒制品出口数量大幅下滑,国内羊绒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羊绒制品市场正是在这一时期真正形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仅仅十余年间,国内羊绒制品市场已翻至一个新篇章:羊绒制品生产企业逾千家,鄂尔多斯、鹿王、珍贝、雪莲、米皇等品牌逐渐建立起品牌影响力,站稳市场,推动了中国羊绒产业发展。
一份名为《中国羊绒品牌白皮书》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服装产业的分布有着非常明显的板块特征,品牌大量依存于板块也是一大特征。如运动装的晋江板块、休闲装的虎门板块、男装的浙江板块等。而中国羊绒业同样遵循“板块效应”(见下表)。
据香港贸发局的一篇分析中提到,中国羊绒品质曾一定程度下降,改走大众化路线。而羊绒作为一种高价值的高档纺织原料,其制品也必须走高端、精品路线。大众化、低端化并非羊绒业的出路。
在欧洲,羊绒制品的消费是高收入阶层的专利。羊绒制品属于高档消费品,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降低价格都会使需求量增加。随着羊绒工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绒制品正在逐步迈向平民化,消费需求逐年扩大。
业界普遍认为,世界羊绒产业的竞争逐渐由产品质量竞争发展为个性服务和品牌价值的竞争。意大利、英格兰、法国等国家不产羊绒,却拥有世界羊绒顶级品牌。针对羊绒业的主要问题,国内羊绒企业的发展应注重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品牌意识,品牌设计等诸多方面。
事实上,如鹿王、鄂尔多斯、帕罗、珍贝、米皇等部分国内知名品牌的各种尝试已经取得了带动作用。
直径在14.5微米以下,同时长度达36毫米以上,是世界公认的极品羊绒规格,也是极为珍贵的稀缺资源——14、36两个数字,也正是鄂尔多斯1436羊绒顶级品牌的灵感来源。鄂尔多斯1436的推出,不仅使羊绒向奢侈品消费迈进,代表了未来羊绒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更好地向消费者诠释了羊绒本应具有的高端内涵价值。
此外,仍有不少企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用技术为羊绒编织出更迎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产品。鹿王羊绒便相继开发推广“抗静电”健康产品、“可机洗”易护理产品等;同时,鹿王羊绒自主创新的“羊绒精纺高支纱技术开发及应用”等多项技术获得科技创新奖项。
羊绒服装的时尚化,也成为业界普遍关注和羊绒产品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近年来羊绒行业比较引人关注的代表,浙江米皇不仅签约关之琳为形象代言人,并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与“金顶奖”设计师祁刚携手推出高极羊绒时装发布会,使更多人意识到原来羊绒可以如此时尚与多变。
同样,帕罗羊绒也曾在2009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联手著名设计师刘芳,发布一场以“穿越”为主题的概念时装发布会,设计师尝试用柔软的羊绒针织为载体,展现她对包豪斯建筑风格、古希腊雕塑风格的探索,还有对传统针织服装轮廓造型的挑战。颠覆了羊绒服饰保暖的传统消费理念,使大家认识到羊绒不是秋冬产物,而是四季用品。
Tips 有关《羊绒针织品》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