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健康食品不能只是概念秀
2011-03-15 09:05: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时下,标榜“健康”的食品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发现,这些食品的健康元素大都源自食品越来越多的营养素。然而,这些打着“营养牌”的产品,其中含有多少合理的营养成分,会不会又是一个“概念秀”?

     争打“健康”概念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食品在强调原有的“好口感”和产品高品质的同时,对产品的健康程度和所含营养成分大加渲染,希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能够“改观”。在一些超市,很多食品的健康概念都被反复提及:酸奶分普通酸奶、益生菌酸奶;饼干分营养谷物饼干、高钙饼干等。此外,不少品牌矿泉水打出健康牌,其理由是水源取自无污染的冰川,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众多茶饮料因低糖而标称“健康”。

    专家表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食品已经从原来注重口味的卖点转移到健康和营养上来,因此,“营养、健康”成为食品的一种趋势。实际上,对于到底什么样的食品才算真正的健康食品,消费者并不清楚。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概念、眼花缭乱的功能、雾里看花的成分,不少消费者表示,每次购买产品的时候,一般是根据广告的宣传,选价格比较贵的产品,否则感觉无从下手。

    虽然不少食品都标称“健康”、“天然”,但不少产品的主要成分却没有标注具体含量。如某品牌的3合1核桃粉就标称:本品采用核桃、大豆、花生为主要原料,将核桃、大豆、花生的植物蛋白经科学方法炼制调配而成,三者合而为一,营养合理均衡。记者查看配料表发现,其配料为核桃、大豆、花生、白砂糖、植物末……但没有注明主要成分的具体含量。而同品牌的燕麦片产品,其营养成分表里除了热量、脂肪的含量之外,其他含量只笼统标注为“多种维生素”。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般只能看到标签上标注的营养成分,但具体含量却不得而知。”专家表示,目前食品包装上大多只有对各种物质功效的描述,而反映其内在营养成分的含量信息却不完整甚至缺失,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健康食品”尚无标准

    记者查阅相关法规和标准发现,目前只有“保健食品”的定义,而没有所谓“健康食品”的定义。对于市场上很多标榜“营养”、“健康”的食品,专家表示,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食品有些成分是有益人体健康的,但有些是无益甚至有害的。人们普遍认为食品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越多越好,但含量多少才能算是“健康食品”,目前尚无法界定。原因在于食品是否有益于人体健康,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加工方法等也有关系。

    据了解,现行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以及《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规定,食品标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生产(包装)日期、贮藏说明、保质期、产品标准号、质量等级、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产地等。对于食品配料的含量,做了如下规定:容器中含有固、液两项物质的食品,除标明净含量外,还必须标明该食品的固形物含量,用质量或百分数表示。此外,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主辅食品的特殊食品要增加标注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

    专家表示,理论上说,没有功能的食品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说,食品最基本的功能首先是能让人吃饱,这种功能是最明显的。同时,食品中含有的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能够为身体提供必须的营养。目前食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营养”所需,知道产品的“健康”所在,要查看产品的“营养标签”,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食品。虽然目前营养标签只规定了标明5种基本营养元素,但消费者也要学会看标签,尤其是一些成分标注比较清楚的标签,了解产品的营养成分,是否与自身需求相吻合或者与自己身体的某些特殊情况相悖。

     期待更科学的标注方法

    “现在一些食品包装标注的对健康有益的描述,实际传播的是一种错误信息。”在不久前中国营养学会举行的食物营养素度量法研讨会上,关于食品营养素标注的问题引发了众多营养专家的讨论。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只能看到标签上标注的有益营养素的含量,但不清楚不需要的其他营养素的含量是多少,不知道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什么,更不知道这些营养素的交互作用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专家表示,以牛奶曲奇为例,标注的营养成分含有牛奶,但是实际上牛奶含量仅为7.5%,总糖量却达到了25.6%。再比如,巧克力酱的营养成分标注着富含钙、镁和多种维生素,但是实际上100克巧克力酱中却含有34〜25克脂肪。“这种误导式的文字,让消费者在摄入了人体健康所需要的牛奶、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同时,也摄入了大量的糖类与脂肪,长期食用将会导致肥胖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

    那么,面对市场上的食品以及它们本身所含的以及外加的复杂营养成分,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食物营养科学评价方法?专家介绍,“目前国际上研究的食物营养素度量法能够较好地体现食物整体营养价值的,它可以综合体现食物中多种营养成份的交互作用,反映食物的营养质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关系,能够确保消费者摄入必需营养素、有益营养素以及适当的能量,帮助消费者限制摄入影响健康的营养素。”

    中国营养学会专家介绍,自2004年起,欧盟以及美洲、澳洲、亚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试用这种方法,评价标准不仅符合国际膳食指南标准,也与国际健康营养指南标准相一致,评价结果直接写在食品包装上,“并适用于各类文化层次的人阅读”。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比起告诉消费者吃某种食品更健康,这种方式更加直接有效。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般只用10秒钟就能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

    据中国营养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近两年使用食物营养素度量法的国家,已经分别制定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便将来以法规形式强制执行。为此,包括雀巢、卡夫、联合利华等国际食品企业,对产品进行了营养改进,在食品生产中减少了影响人体健康的糖、盐及脂肪的含量,增加了能够促进人体健康的谷类使用量。

    “2006年,国内也根据中国人群的膳食结构和健康状况,开展了食物营养素度量法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还专门列出了老年及儿童组,其评价标准正准备列入《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及目前正在制定的《保健食品管理条例》之中。届时,将成为食品企业对食品营养特性与健康关系的参考依据。”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共有20多种研究模型,评价结果的验证也没有统一标准。希望通过营养学界的共同努力,逐渐改进研究方法,使评价结果的验证标准更加合理,为消费者选购食品提供更合理的参考。

    消费误区

    轻信广告宣传

    高钙、高纤、低脂、低糖是一些产品主打的卖点,以宣传这些产品比普通产品更好或者更健康。不少消费者购买这类食品时,容易被这些“高”、“低”、“无”等宣传所打动。

    专家表示,消费者不要轻信广告宣传,而是要从成分表中查看主要成分的含量。虽然市场上很多标“高钙”、“低脂”、“无糖”的食品并没有明确列出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但查看基本营养素的含量也非常必要。

    “低脂”食品不会导致肥胖

    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低脂、少糖、低热量的食品,不会导致肥胖。专家表示,虽然有些食品标注的热量、脂肪等含量很低,但如果过量食用,热量、脂肪的总摄入量就会提高。比如标注25克/包低糖麦片的热量是500kJ,而一次性吃下两包或者三包,那么所摄取的热量也应该是包装标示值的2〜3倍,而其他食品的摄入没有减少,同样会导致肥胖。

    无糖=低热量

    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麦片……消费者普遍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更健康”,更有不少消费者将其作为“减肥餐”。

    专家表示,标称无糖只能保证没有添加蔗糖,但依然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脂肪等高热量成分。如“无糖”饼干,虽然含糖量比普通饼干低,但是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却相差不大。在选择食品时要看营养标签中热量和脂肪含量,而不仅仅是看糖的含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