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进口食品警惕山寨版
2011-09-15 11:18: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在五六年前,一些‘进口食品专营店’和超市里的进口食品专柜开始陆续出现。那时候,我对进口食品的印象就是价格不菲。”白领周小姐钟爱各式各样的进口小零食,在超市购物时,总会在进口食品中挑选一些心仪的食品。

    进口食品好在哪里?很多消费者认为安全是最重要的卖点。网络上一项“国产食品和进口食品您觉得哪个更安全”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人认为进口食品更安全。

    专家表示,进口食品不一定等同于高品质食品,事实上,市场上很多所谓“进口食品”可能是山寨食品,消费者应该注意辨别。

   “进口食品”产地却在国内

    近日,记者在京客隆、家乐福等超市发现,很多食品在名称上让消费者误认为是进口食品,如“美国西梅”、“越南菠萝蜜干”……这些打着国外产品名称的产品,产地却在国内。

    在一家超市里,记者在众多食品中看到一种标示为“美国大西梅”的凉果类食品,与多数进口食品清一色英文标识不同的是,这一产品的标签内容大多用中文标示。在产品的正面包装上醒目地标示着“美国大西梅”字样。然而,记者在该产品外包装上看到,产品产地为天津市。不过,为了与所谓的“美国西梅”扯上关系,该产品包装上特别强调产品“原料产地:美国”。

    除了西梅产品外,记者还发现,很多食品都打着“美国”、“泰国”、“越南”等旗号在销售,且多数摆放在进口食品专柜。然而,仔细查看标签,这些产品却多数产地为中国广州、北京、上海等地,而且大多数商品都毫无例外注明:原产地:美国(泰国、越南)。如一种声称“进口日本零食”的糙米雪饼,售价为15元,外包装上的产地却是湖北;一种名为“金富士野菜三角饼”的产品,包装袋上却注明产地为东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何计国表示,所谓“进口食品”指的是非本国品牌,经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在我国销售的食品,包括在国外生产并在国内分包装的食品。那些打着“外国”旗号却在内地生产的产品“实在不该和进口食品摆放在一起”,而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迎合部分消费者的某种心理,也便于产品抬高价格。

    记者发现,这些打着国外名称的产品,价格上要比普通食品贵上几倍。如同样重量的西梅,“美国西梅”在20元以上,而普通西梅只要八元。“我上次就买了一盒椰子糖,说是越南的,但是我觉得味道和平时买的差不多。”消费者李女士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不少消费者会被一些纯外文包装的食品误导,由于包装上只有外文,普通消费者很难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在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记者看到其中销售的食品大部分没有中文标签。店员表示,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介绍相关内容。

    记者查阅了新修订的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通则》明确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区名(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可不标示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食品标签的标示内容包括: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及其它需要标示的内容。

    按照要求,食品标签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应在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但一些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在名称很难看出是哪类食品,如一款名为“白翡翠”的食品,其实是月饼。而一些来自台湾等地区的食品,标签文字使用了繁体字,并不符合要求。按照规定,食品标签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商标除外)。具有装饰作用的各种艺术字,应书写正确,易于辨认。

     网上进口食品更待考证

    实际上,目前售卖进口食品的渠道很多,包括商场、超市、专卖店以及网络。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进口食品”关键词,便出现了上万件相关商品。韩国克拉奥小动物饼干、马来西亚泡菜脆饼、越南白巧克力面包、比利时和情焦糖饼干、德国劳伦斯细薯条……记者发现,这些进口食品大多价格不菲,并且还同时标出商场品牌正价作对比。记者看到一种重量为500g的德国进口的无糖燕麦饼干,网上售价为28元,标明商城品牌正品价格为112元;还有一种500g的日本三立什锦奶油派,网上售价为32元,标明商场售价为82.9元。同时,几乎所有商家都强调其商品是“进口正品”,“原装进口”,“百分百进口”、“百分百正宗”样的字眼随处可见。

    但是,这些真的都是规范的进口食品吗? 

    记者打开一家进口食品网店,发现里面的进口食品种类繁多,有进口韩国的、马来西亚的、越南的、菲律宾的、泰国的……记者连续点击韩国果仁巧克力棒、韩国烤海苔、马来西亚特鲜炼奶起士饼干、越南原装进口荔枝味果冻、泰国进口香酥烤椰子片等进口食品,却发现除一款产品外,其余食品的外包装袋上都没有中文标签。对此,该网店客服人员解释:“贴中文标签的是有经销商的,没有贴的是从国外带回来的。”

    专家表示,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是不允许销售的,食品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身份证,进口食品尤其如此,消费者需要通过标签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看不懂标签则无法科学合理地食用。

    据介绍,目前网络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可以归为3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第二类是原料来自国外,国内厂商进行生产和经销。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表示,只有第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应算是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他告诉记者,《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因此,如果没有通过规范的程序、合法的渠道进口,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外来食品可能存在着安全隐患,一些商品可能存在微生物、重金属超标,染色剂、防腐剂不合格等问题,这些都可能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进口食品,安全系数很值得怀疑。” 

    掌握技巧选对进口食品

    不少消费者认为,“贵的就是好的,洋品牌就是好”。实际上,进口食品并不等同于优质,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专家表示,食品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窗口,进口食品尤其如此。因此,消费者掌握“两看一查”就能选对进口食品。

    首先看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根据《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进出口食品标签必须事先经过审核,取得《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进口食品标签必须为正式中文标签。标签应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要即标签的内容不仅要和外文内容一一对应,还必须标示包括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内容。

    其次,除了检查以上内容外,还要注意看所购部分食品包装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

    第三,消费者还可以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只有货证相符,才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进口产品。如果是没有以上标志和证书的进口食品,很有可能是非法进口的,由于没有经过检测,这样的食品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要谨慎购买。

    专家提醒,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不能一味追求进口食品的时尚新奇,对食品的产地、配料、注意事项要多多关注,以免让不合格食品甚至假冒伪劣“洋食品”有可乘之机,这样也才可以避免更多的食品安全事故。

    Tips

    如何选购进口水果 

    美国蛇果、红提,泰国榴莲、红毛丹,日本水晶梨……如今进口水果在各大超市并不少见,然而,以本地水果冒充进口水果的现象让消费者很难放心购买。

    据介绍,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对进口水果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取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检疫许可证”和输出国或地区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二、进口水果包装箱上须用中文或英文注明水果名称、产地、包装厂名称或代码;三、不得带有中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土壤及枝、叶等植物残体;四、进口水果中有毒有害物质检出量不得超过中国安全卫生标准的规定。

    进口水果一般加工工艺良好,水果采摘后会马上进行冷藏,因此保鲜度较高;进口水果果体大小均匀、色泽明亮、质感丰富;进口水果大多包装精美,一般保质期较长。消费者在购买时可通过看、捏、闻来判断真伪,一定要注意是否新鲜,有无变质。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