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智能电视的裂变聚合
2011-12-15 13:43:08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1年国内智能电视风生水起,发展势头甚至超过更早上市的3D电视。尤其是国产品牌海信、长虹、康佳对3D电视的推广,迅速地拉升了其市场份额。

    截至今年7月,市场上可以看到中外企业推出的超过40个系列的智能电视产品,已经普及了各个价位和尺寸段。预计2011全年智能电视销量将超过400万台的年初预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某种产业发展过快,意味着其可能存在一些隐性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智能电视的突围发展源自互联网电视阶段进行的市场预热,以及外资彩电企业产品在此方面的缺失。不过,中国智能电视的发展仍然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及对三网融合的利用尚未成熟,彩电制造企业在占领概念高地的同时,还应关注消费者对终端产品的使用体验。

    智能电视的出现,“让做产品还是做产业”成为彩电企业走出下一步前要抉择的方向性发展问题。内容、平台的开发工作将驱使彩电企业走向另一种发展方向。

    国内品牌智能电视上位

    2010年10月12日,索尼发布了全球第一台基于googleTV平台的互联网电视。令人意外的是,基于谷歌TV平台智能机顶盒产品的退货量超过销售量。被寄予厚望的googleTV市场受挫。就是天才乔布斯生前试图两次通过智能电视技术挺进彩电市场,也最终没有成功。而2011年中国智能电视异军突起,使中国市场真正实现了智能电视的销售。

    笔者认为,一方面,这样的市场实绩再次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实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最终将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其实还有一段距离,渠道、价格、消费习惯、产业链的协同合作等环节的经验非“一日之功”。这也是像Google、Apple、清华同方、联想等企业难于占领彩电市场一席之地及传统彩电企业稳坐江山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看到,国产品牌把智能电视当做了救命稻草,而外资品牌中的三S中,仅有三星有所动作,让整个外资品牌显得势单力薄。这样的局面似乎已经表明外资品牌难于赶上中国彩电市场发展的步伐。

    彩电促家电整合时代到来

    无法准确描述是三网融合的发展催生了智能电视,还是彩电产品智能化的趋势对三网融合的发展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智能电视的崛起,同时牵动了智能网络平台、智能操控技术、互联网技术、电信等几大相关产业。将这些技术一时间整合到一种产品上,一方面让我们为这样的可能感到兴奋,另一方面,如何让一个作为“门外汉”的彩电制造企业参与其间并驾驭自如,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中国平板产业发展历史中最敏感的词汇可算是“核心技术”了。在核心技术上的缺失,让我们曾经体会到了被牵着鼻子走的艰难处境。目前,靠中国本土彩电制造企业发起的智能电视产业,略显“头重脚轻”。在概念的炒作上,科技感很强。“云电视”、“智能产业链”成为了彩电企业争抢的焦点。而当落实到实际的产品体验上,却并不能令人满意。与电脑、手机无法比拟的运行速度,以及应用商店软件数量偏少、系统设置不合理等,都不能令人满意。那么,究竟是做产品还是做产业,中国彩电企业任重道远。

    智能电视选购有难度

    智能电视的热销,不仅给彩电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也给消费者选购提出新的难题。与以往的彩电选购相比,智能电视的功能繁多,智能操控、智能互动、智能浏览、云服务、升级服务、微博、游戏,一时之间智能电视的功能让人应接不暇。

    以往,无论是高清、全高清、HDMI接口、LED背光、声音效果,消费者在评判时是直观的,可从容选择。而智能电视,即使是到卖场亲身体验的消费者,也不可能瞬间评判、对比。甚至有部分彩电产品,只是有上网浏览、USB接口功能,可也自称为智能电视,这些都让消费一头雾水。

    据了解,相关机构正在大力推动智能电视的星级评定工作,为智能电视加贴星级标识,如果实现,消费者就可以凭标识购机器,也就降低了选购的难度,但现实是,这恐怕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消费指南》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