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实施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制度
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试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将对重要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启动实施分类监管。
该办法规定,质检部门将实施“企业分类+产品分级”的二维监管模式。其中,依据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保障能力和实现程度,将工业企业划分为AA、A、B、C 4个类别。依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程度,将工业产品划分为Ⅰ级(高风险)、Ⅱ级(较高风险)、Ⅲ级(一般风险)3个等级。质检部门将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和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分别实施信用监管、责任监管、常态监管和加严监管等差异化监管方式。
国家质检总局同时还发布了《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通用规则》等配套办法,明确了企业分类指标体系和监督检查等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已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年内对所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基本实现分类监管。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
6月11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拉开序幕。本次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国科协等10家单位共同主办。今年的主题是“共建诚信家园,同铸食品安全”。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张勇指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还十分薄弱,影响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时有发生,保障食品安全的任务仍然艰巨。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构建食品安全诚信引导和约束长效机制,使食品行业诚信水平稳步提升。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副主任刘佩智透露,将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和基层信息员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消费者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线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广大农村和城市街道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同时他指出,政府及其部门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构筑社会诚信、引导企业守法自律、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
据悉,从6月12日至20日,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卫生部、中国科协、质检总局、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总局等部委轮流举办主题日活动,通过展览演示、实地观摩、在线访谈、专场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系统展示过去一年取得的工作进展及未来的目标规划,积极开展针对食品从业人员、监管队伍的培训指导和解疑释惑,细致梳理、积极回应、主动发布各自领域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科普知识。
我国颁发认证证书突破百万
截至今年4月30日,我国认证机构累计颁发的有效认证证书数量达到100.5万张,获证组织约40万家,证书数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约70%的证书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这是从6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世界认可日活动上了解到的。
认证是由第三方机构证实产品、服务、体系等符合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认可是由国家认可组织证实第三方机构能力的合格评定活动。目前我国已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开展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安全认证、节能环保认证等适应经济社会新需求的认证服务迅速增长,为提升我国质量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诚信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环节专项检查工作动员会召开
5月17日,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环节专项检查工作动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对本次专项检查工作作全面动员部署,并就依法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管工作作专题培训。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质监部门主管食品生产监管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讲话中要求质检部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三查三整两建设”工作。“三查”就是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风险、全面排查企业的违法失信行为、全面排查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三查”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依法行政;“三整”就是整治、整改和改进,对发现的所有企业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严处,企业必须整改到位;“两建”要求在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同时,着眼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两个制度,分别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企业报告制度,以及建立局系统安全风险评价处置的制度。
北京率先实施汽柴油新标准
从5月31日起,北京市首先在全国实施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升级后的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97号分别向下调整为89号、92号、95号。新油品将大幅降低含硫量,氮氧化物的减排也将削减PM2.5的产生。
为了保证安全和置换质量,按照惯例,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实行自然置换。据了解,除了上海、广东部分城市、南京等在推广国Ⅳ油品外,其他省市还是停留在更低标准的成品油使用上。
《消费指南》2012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