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涉“酒”食品需谨慎
2012-08-29 14:31:13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本刊记者 王向龙/文

    近日,“蛋黄派吃一个,酒驾!吃两个,醉驾!”的微博在网上引起热议,消息来源于山东济南一个司机在吃了两个蛋黄派后,被查出醉酒驾驶。这一消息让众多开车族担心自己所吃的食物里是否含有酒精,会不会食用后“被酒驾”。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食品里都含有“酒精”成分,对于经常开车的消费者来说,食用前确需谨慎。

    不少食品含酒精成分

    日常生活中,含有酒精的食物并不少见。然而,一些在消费者看来与“酒”无关的食品,实际上却含有酒精成分。

    在超市里,记者发现不少点心均含有食用酒精成分,包括:好丽友蛋黄派、草莓派、熊猫派派、提拉米苏,康师傅妙芙蛋糕,达利园软面包等。

    在某品牌蛋黄派包装上记者看到,其配料表中除了鸡蛋、小麦粉、白砂糖外,最后一项标注“食用酒精”,该品牌的提拉米苏、Q蒂等产品包装上,也同样标有“食用酒精”或白兰地等成分。而另一品牌的瑞士卷、蛋黄派的包装袋上,则注明了含有“红葡萄酒”。此外,酒糟鱼、酒心巧克力、朗姆酒味冰激凌、酒酿丸子、木瓜水等配料表里,也都明显标注含有“食用酒精”或“酒糟”, 但是这些食品包装上都未标明其中酒精的含量。即使在一些豆腐乳产品里,也能看到料酒等成分。

    中国食品包装协会食品专家董金狮介绍,有的食物本身不含酒精,不过在制作过程中用食用酒精作为添加剂,保持水分和口感的松软,比如蛋黄派、蛋糕和一些糖果等甜食。有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会因发酵过程产生酒精,比如豆腐乳和酸梅汤饮料等。另外,像酒酿丸子、啤酒鸭等也都含有酒精,而一些水果如储存不当也会产生酒精。

    多为延长保质期和提香

    那么,为什么要往食品里添加酒精呢,酒精成分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董金狮指出,根据我国现行的GB 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只要求食品配料标注各个成分,至于各成分的具体含量并无强制要求。在配料表中,各种食品配料应按加工时加入量的递减数序排列。

    他表示,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食用酒精,一般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含乙醇为主的食用酒精具有保持水分、杀菌防腐作用,可延长食品保质期;二是食用酒精有股特殊香味,可增加产品香味;三是因为食用酒精可以起到发泡剂的作用,保证蛋糕类产品在长时间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保持松软口感。

    记者查询相关规定后发现,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乙醇作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使用,标准中并没有对其用量及残留量进行严格限制。

    董金狮认为,虽然国家对此未有强制规定,但产品还是应该明示食品里含有酒精以及其中的含量,对消费者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开车前避开涉“酒”食品

    据报道,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民警曾挑选了部分消费者常吃或可能吃到的食物,测试了各种食物服用后的“涉酒”效果。

    蛋黄派、糟凤爪在一分钟内能测出“酒后”,但5分钟后就到安全区域;食用酒酿丸子可达到“醉酒”,5分钟还在“酒后”区间,10分钟后可恢复到正常情况……

    董金狮表示,对正常人来说,一般情况下,食物里面的酒精量很小,体内的酒精残留量会很低,不会影响人的判断力,所以食用这些食品后开车问题不大。但是对于过敏体质,特别是对酒精过敏的人,可能会有脸红、心跳加快的情况,建议这一类人群要避免食用含酒精的食品。

    专家建议,进食含有酒精成分的食品后,可用清水漱口,休息半小时左右再开车。此外,有的饮料也含有较低的酒精含量,应特别注意。

《消费指南》2012年8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