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izen/文
今年2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刊登文章称:糖有“毒”且成瘾,过量摄入糖类如同慢性自杀,建议像控制烟草一样控制糖。
作为中国消费者,可能我们很难想像,有一天我们或许也需要向糖宣战。
糖对身体有益
实际上,在一些人眼中,糖和脂肪一样,是饮食的“禁区”。之所以禁糖,无外乎担心吃糖长胖。但在长胖方面,糖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师于康表示,糖是一种产能营养素,但比起产能“大户”——脂肪,单位糖氧化燃烧产生的能量(4千卡)还不及脂肪(9千卡)的一半。“糖果的产热功效更多地表现为‘短、平、快’,这就是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吃糖果要好过吃肉的道理。”于康说,糖的整体产热功效远远不及脂肪,加之糖类在人体内不能大量储存,在需要能量时,肝脏和骨骼肌中蓄积的少量糖分仅够24小时的需要,其余则全部需要脂肪提供。因此,在长胖方面,糖要远远逊色于脂肪。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生理上起到产生热能、节约蛋白质消耗的作用。”于康说,维持机体正常生存活动所需要的热能,60%以上是糖提供的;糖类是维持人体血糖的主要成分。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营养素能像糖类一样快速、有效地提升和维持血糖;另外,进食糖果还可改善某些忧郁症症状,国外临床研究表明,甜食能减轻经前综合征的症状,含糖量高的食物对忧郁、紧张和易怒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过量摄入不可取
实际上,中国传统饮食中并没有太多的糖分。不过随着西式饮食的增加,越来越多人的饮食中增加了大量的糖。
于康认为,“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与充斥在食品中的各种被曝光的有毒物质不同的是,过多摄入食糖所导致的健康危害往往是慢性的。除了摄入过多能量导致肥胖症之外,过量食糖还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症候群相关疾病。此外,吃糖过多会引起多种维生素的缺乏或营养性疾病。大量吃糖后,血糖升高,可产生饱腹感,使食欲减退,还影响消化和吸收,引起多种维生素的缺乏。
他特别指出,吃糖过多,造成血糖增高,可能对眼睛造成损害:糖是产酸食物,能中和体内的钙、铬等碱性元素。钙和铬是保持眼球弹性的材料之一,营养平衡时,体内的钙、铬元素亦处于平衡状态,保持眼压正常;钙、铬不足时,眼球壁弹性降低,不能保持正常眼压,长时间紧张用眼即可使眼轴拉长,造成近视。另外,血糖增高会加速眼晶状体变性,引起眼晶状体和房水渗透压的改变,屈光度增加,导致近视。
于康还表示,严格来讲,不含蔗糖、不含淀粉、不含糖的食品是不存在的,而让很多消费者容易误解的是,食物中糖的来源绝不仅是能产生甜味的蔗糖、果糖、乳糖……而像饼干、面包、米饭等碳水化合物本身就是“糖”,进入人体后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同样会对体重和血糖产生影响。
对于很多人将“糖”与“糖尿病”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于康表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正如同不能认为不吃糖或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还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诸多悬疑尚待解答。简单地将糖和糖尿病直接联系在一起,是不科学的。“当然,如果一个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其患糖尿病的风险可能较体重正常者增大,但肥胖或超重并不是完全由于糖摄入过量造成的,而往往是“糖类+脂类”结合作用的结果,而脂类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糖。
食用有讲究
很多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最关注的是品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少关注食品成分。于康提示说,消费者要避免高糖食品,需要从多个细节入手,选购食品时了解食品中糖含量的高低是避免摄入过量糖的第一步。
“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和含量,有利于帮助消费者选择食品。尤其对于那些有特别饮食需要的人群(如糖尿病),糖含量的标注可以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健康条件在选购食品时作出有益的选择。”他指出,糖分摄入过多,会对身体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日常生活中,要科学、合理地摄入糖分——
餐前不要吃糖果
甜食有一种特性,可以延缓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抑制食欲。有些人因某种情况在餐前饮用高糖的饮料,结果导致正餐食量大减,营养摄入失衡。因此,每餐前1小时禁用任何甜食、糖果。
餐后不宜立即进食甜品
一些人有正餐后进食甜品的习惯,其实,即便是很少量的甜品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进餐后血糖升高,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如果餐后立即进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胰腺病变。因此,食用甜品的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
空腹不吃甜品、糖果
空腹状态下进食甜品,容易导致胃肠胀气、胃酸分泌过多,出现恶心、返酸和烧心感等不适。
不要一次性大量吃糖
一次性大量吃糖,不仅会使血糖骤升,胰腺负担过重,还会引发胃肠不适,食欲减退,并严重影响其他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禁忌人群不宜吃糖
部分特殊人群不能或不宜吃糖果,或者必须在营养师的指导之下才能适量吃糖,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胃肠功能弱、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等。
《消费指南》2012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