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yce/文
牛奶的好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但因自身因素等问题,一部分人饮用牛奶后会出现不适症状,很多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牛奶过敏”。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症状实际上是乳糖不耐受,它和牛奶蛋白质过敏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Lenard因为自己的乳糖不耐受症,经常被身边的朋友奚落讽刺,几次误食牛奶,总落得拉肚子的下场。而剧中的另一个人物Howard则对花生过敏,且症状非常严重。其实,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对牛奶过敏的人,有的儿童也对牛奶过敏,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因为牛奶过敏而导致出现了一些不良症状,那么有时后果是很严重的。不过,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却是两回事。
乳糖不耐受症与牛奶过敏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如腹胀、腹痛、腹泻等。但其发病机制不同,应加以区别。首先,前者的问题源于消化系统,后者源于免疫系统。其次,乳糖不耐受较少发生在婴儿身上,而多见于成人;相反,牛奶蛋白质过敏则相对更多见于儿童而少见于成人。
源于消化系统的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种由两个单糖(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组成的双糖,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每100毫升牛奶中含有大约4.5克乳糖。
乳糖在人的小肠内被乳糖酶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之后,才可以被吸收。婴儿通常都可以正常合成乳糖酶,因而可以消化吸收母乳中的乳糖。在断奶以后,体内乳糖酶的合成会逐渐减少。如果因种种原因导致小肠内缺乏这种乳糖酶,大量未经消化的乳糖就可以顺利抵达大肠。大肠内的一些细菌利用乳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这就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在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很大,资料显示,欧美的白色人种通常较少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而华人有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则更高。而且,同是乳糖不耐受的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大多数人都是只有当摄入一定量的乳糖之后才会发生不耐受的症状,而一部分人则只要摄入少量的乳糖就会有严重的状况出现。
源于免疫系统的牛奶过敏
牛奶过敏,更确切地说是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约含有3克蛋白质,包括酪蛋白和乳清蛋白,这两种蛋白质都有可能导致过敏。在牛奶中,有一种β-乳球蛋白质的物质是强过敏原,它是乳清蛋白的一种。某些过敏体质的人,饮用牛奶后就会出现过敏表现。当免疫系统误把正常摄入的牛奶蛋白质当成入侵“敌人”时,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免疫反应来对抗,结果就可能导致呕吐、腹泻、皮肤红肿、哮喘等症状。当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救助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由于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因而相对于成年人,婴儿更容易对牛奶蛋白过敏。大约有3%左右的婴儿会对牛奶蛋白质过敏。而且,对牛奶蛋白质过敏的婴儿通常也会对来自于其他动物乳汁中的蛋白质过敏,个别甚至对母乳中的蛋白质也存在过敏情况。另外,除了牛奶蛋白外,鸡蛋和花生中的蛋白质也常常是婴儿的过敏源。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过敏问题几年之后会自行消失。当然也有少数人即使成年之后也一直会对某些蛋白质过敏。
牛奶过敏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对某种食物过敏,可能他们的子女对某种食物过敏的几率也较大。有研究报告称,牛奶过敏的发生率平均为2%〜5%。婴儿对牛奶过敏的发生率,在父母均无过敏史时为2%,父母一方有过敏史时可达20%,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时可达43%,当父母双方有同样过敏症状时则高达72%。大约有1%〜2%的婴儿致敏是由于胎儿期有食物抗原进入胎血。母乳中的食物抗原也会使婴儿致敏,母乳中可能含有微量未被消化或被部分消化的牛奶蛋白等,通过婴儿的肠道黏膜屏障进入淋巴管,有过敏倾向的婴儿便会出现过敏症状,到1〜2岁时,过敏症状可能会消失或减轻。约有1/3的患者,牛奶过敏会一直持续至童年期。成人中只有0.1%〜1%的人对牛奶过敏或长期过敏。
如何应对乳糖不耐受及牛奶过敏
虽然婴儿很少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情况,但是也仍然有一些婴儿会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已经把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的无乳糖婴儿配方奶粉。
如果是成年人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每次少量、分多次饮用牛奶的方式来缓解症状。由于牛奶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胃和小肠,因而即使有轻微的乳糖不耐受,也几乎不会影响营养的消化和吸收。一些乳制品,比如酸奶和奶酪,其中的乳糖已经部分或全部被乳酸菌分解,因而食用这些乳制品既可以补钙,又不会引起乳糖不耐受。
对于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又对牛奶蛋白质过敏的婴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大豆蛋白的配方奶粉,或者选用已经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的防过敏配方产品。
如果是成年人对牛奶蛋白过敏,惟一的办法就是避开一切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可改用其他食品来代替,如饮用豆浆、豆奶(它们是以黄豆为原料配制成的产品,既不含乳糖,也不含牛奶蛋白)。
自2005年起,欧盟开始要求食品企业在含有来自牛奶成分的食品的标签上进行强制标注,以方便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消费者作出选择。而我国于今年4月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列举了8类可能引发过敏的食品——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等),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鱼类,蛋类,花生,大豆及其制品,乳及其乳制品(包括乳糖),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并且建议生产厂家,如果用作配料或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品或制品时应加以提示。
《消费指南》2012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