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工 金玉生香
——2012/2013中国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完美落幕
□ 本刊记者 王海琳/文
1月8日,主题为“印”的2012/2013中国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颁奖典礼,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在这届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大赛上,参赛者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将抽象的“印”化于有形的珠宝首饰设计之中,寄华美金石情于心中之“印”,呈现出一件件工精意美的作品。
颁奖典礼上,意大利罗马时装周副主席Valeria Franca Mangani女士特意带来了2013年春夏最新款礼服,与入围作品一同展示,令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赛事呈现多个创新
本届大赛是在创办于1998年的中国珠宝首饰设计“潮宏基”杯大奖赛和创办于2007年的中国珠宝首饰制作工艺技能竞赛的基础上,首次将设计与制作技能两项赛事合并而成的。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薇薇表示,本届大赛首次将设计大赛与制作大赛合二为一,避免了设计师设计与制作的脱节,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本次大赛还首次将珠宝首饰设计组的参赛选手划分为学生组和专业组,设置更加公平、合理。按配戴的场合又划分为运动装、职场装、休闲装、派对装、晚宴装5个组别。制作技能大赛分为素金组和镶嵌组2个组别。
珠宝首饰设计大赛吸引了国内外艺术设计界人士、珠宝首饰设计工作室、行业企业、院校师生的广泛参与,组委会共收到设计比赛参赛图稿近万份。经过国家级评委组成的评审团对参赛作品严格评审,共有70件作品入围。经过近半年的精工细作,所有由图稿制作而成的成品首饰,于2012年12月14日经过最终评审,分别决出了专业组:最佳首饰设计师大奖1名、最佳首饰创意奖10名、设计新锐人物奖10名、入围奖31名;学生组:明日之星大奖1名、最佳创新设计奖2名、最具发展潜力奖3名、入围奖12名。
制作技能大赛以个人组和团体组分别进行比赛。其中,个人组吸引了深圳、番禺等中国珠宝首饰加工重镇的首饰制作技师参与,近千名来自一线的优秀首饰制作工人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比拼,产生60余位代表了中国珠宝制造产业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他们于2012年10月角逐制作技能大赛的起版、雕蜡、镶嵌3个组别的一、二、三等奖;团体组的35套入围作品,也于2012年12月14日决出了最终获胜者。
大赛以“原创性、艺术性、适配型、可加工性”为评选标准,以“原创中国,精工佳作”为主旨,首次着重于“突出原创,崇尚工艺”。参赛作品呈现出两大亮点,一是设计师水平的差距逐步拉近,设计创新、大气、视觉冲击力强;二是制作上对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有很好的展现。
专业组作品:原创、现代、跨度大
“大赛专业组出现了很多非常现代、具有时尚感品质的首饰作品。另外在工艺上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彩宝的镶嵌工艺,无论是色彩关系的排列,还是外形设计,既保持了传统的品质,也将现代的因素融了进去。”大赛评审团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绪祥如此评价。
比如,派队装“设计新锐人物奖”作品之一“春色撩人”,灵感来自于春天的印记,绿草、鲜花、翩翩起舞的彩蝶等通过彩宝镶嵌工艺和色彩关系的新颖运用,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奔向大自然,去拥抱春天的美好愿望。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邹宁馨认为,专业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复杂”,表现在用料多、体量大,集合各种优势力量和丰富资源的效果非常明显。从设计创意、审美、工艺上不乏一些特别的作品,特别是材质选取和工艺运用跨度比较大。
晚宴装“最佳首饰创意奖”作品之一“花丝细雨”,就是把古老的花丝工艺和现代首饰造型相结合,用花丝工艺的精细颠覆了现代首饰的简约,而现代首饰造型又给予了花丝工艺新的活力。
邹宁馨说,珠宝设计现在关注的不是难度而是创新,一件再复杂的珠宝作品,如果一直沿用以往的经验和作法,也只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做得更细微精致。在传承的同时,超越更重要,形态、工艺、设计的创新更重要。如果把每件珠宝首饰都看作是艺术品,那么最重要就是多样性、区别化,甚至每件作品在技术、形态、风格方面都要各不相同。虽然我国的珠宝设计在多样化上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从今年的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本届大赛两个重量级奖项之一的专业组“首饰设计师大奖”,由深圳宝怡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张黎军设计的“骄阳”获得。该作品设计与制作工艺巧妙结合,设计灵感来自于万物之源——太阳,整件作品犹如骄阳散发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燃内心的激情,赞美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极具韵律的线条和镶嵌的钻石营造出繁复而奢华壮美的意境,耀眼生辉的动人美态,展现了女性自信、骄傲的气势。
近年来,我国的珠宝企业越来越重视珠宝首饰设计人才的培养,本届大赛获奖的企业设计师大多是年轻面孔。上海老凤祥的一级设计师杨吉吉第一次参赛就有4件作品入围,2件获奖,她获得专业组·休闲装“最佳首饰创意奖”的“秋之印象”,在选材上跨度很大,采用黄水晶与红木相结合的方式,红木代表成熟的色彩,黄水晶则展现了岁月的痕迹,形象地表现出了淡定的秋、沉静的秋。
学生组作品:新意、开放、潮流
“学生的作品代表的是时尚潮流”,这是邹宁馨对大赛学生组作品的评价。的确,任何新的东西、新的潮流都掌握在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手中。本届大赛学生组的作品设计较专业组简单却新意不减,稚嫩但处处可见潮流的气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大四学生袁婷设计的“城市·印象”摘得本届大赛另一重量级奖项“明日之星大奖”,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对中心城市的思考,作品简单大方但意图明显,“对一个城市的思念,往往是对一个人的思念,那湖、那山、那水、那公园,还有街角的咖啡店,都留着我迷失的世界,你的笑脸、你的寒暄,让我想起了今天、雨天,那城市、这思念”。这就是她要表达的城市印记。
“最具发展潜力奖”作品之一的“轨迹”,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谈芮苒设计,以突出运动感和结构感,给人以力量为出发点设计的耳坠,创意初期选取了象征力量的矩形,为了加强流动感,后由矩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将其给合起来,形成了既丰富又有动感的造型,而这个过程,也是思想运动的轨迹,也是一种印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认为,学生组的作品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升,设计思路很开阔,同时也具有了脚踏实地去做的可能性。虽然略显青涩,但在设计方向、工艺及材料搭配上都很新颖。
制作技能:传承、创新、超越
不但传承,还要创新超越,是本届大赛制作技能比赛的一个新看点。国家级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人白静宜高兴地告诉记者,有几件参赛作品应用了中国传统首饰工艺“花丝镶嵌”,参赛者对花丝的编织、构成应用很灵活、有新意,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例如,素金组“最佳工艺综合动用奖”作品“龙凤蕾丝手镯”,使用千足金材质,采用我国传统工艺——花丝工艺结合真空浇注制作而成。其中花丝工艺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工艺特色之一,将“花丝”进行再加工的制作过程为花丝工艺,即:掐、填、攒、焊、堆、垒等。
而创新超越则体现在对一些先进工艺的运用及材料的选择搭配上,例如硬金工艺,解决了高纯度黄金硬度低的问题;激光点焊,解决了黄金首饰的纯度问题等。
邹宁馨认为,我国珠宝首饰制作技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与国外相比,专业的分段更为精细。以微镶为例,一两分的钻石都可以镶嵌,这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是做不到的。
素金组“最佳材料创新奖”作品 “猎艳”,首饰表面的豹纹并非镶嵌或漆料着色,腰链和手镯是利用不同颜色的金属拼接而成,黑色部分采用独特的氧化银技术将925银表面变为黑色,经抛光打磨不掉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氧化变色,首饰的豹纹图案会越来越清晰。
素金组“最佳首饰制作工艺奖”作品“待放”,材质上选择了18K黄、白、玫瑰金,利用精致的批花线繁复编织技术,将金线错落有致地交织成网,造型以含苞待放的花蕾为设计理念。一个从幼弱到绚烂的雏形,一个似有非有无双绝美的预知,让人感受到一个生命努力成长的喜悦。
镶嵌组“最佳首饰制作工艺奖”作品“仲夏百合”,用2280颗璀璨钻石与1130颗晶莹翠榴石以镂空拉丝工艺,精湛地微镶出交错的藤蔓及瑰丽的金百合花瓣。3枚重达19ct的深红色碧玺和24颗彩色碧玺,让珍贵的花蕊在斑斓的花朵中怒放出炫目与妩媚。
镶嵌组“最佳创新工艺奖”作品“冰舞”,则采用了铂金与水晶相结合的工艺制作,水晶的晶莹剔透与铂金的金属质感交相辉映,形成一种视觉反差,从光影效果上又产生一种美妙的协调,令整套产品完美地表现出一种空灵感。
为鼓励中国珠宝首饰的原创设计,大赛组委会将在对获奖作品进行国内6个城市巡展后,邀请专业拍卖公司举办专场拍卖会。本届大赛除了评出的奖项外,还特别设置了“中国珠宝首饰业二十年成就献礼作品”两件,用来喻示近20年中国珠宝行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热爱珠宝首饰的人们都期待着,中国能够向世界奉献出更多一流的作品。
《消费指南》2013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