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支持: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如今,很多食品的配料变得复杂多样,“混搭”食品越来越多,混合食材的营养价值能否达到1+1≥2的效果?本期特邀营养专家为你解读——
Q:哪些“混搭”食品的营养价值是有所提高的?
A:并不是所有的“混搭”食品营养价值都会提高,有些“混搭”食品营养价值多少有点提高,或者食物多样性有所改善。比如:八宝粥混合原料、纯果蔬混合汁、桑叶馒头等。
八宝粥混合料,是把各种杂粮、杂豆食材混在一起。消费者可以直接烹饪,比较省事。混合杂粮粉之类的产品也有类似的特点。
然而,在这些食材中精白米可以说是最便宜的粮食,其他杂粮杂豆都要贵得多,购买这种混合料时,一定要仔细看看,白米之外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杂粮和杂豆。那些80%以上都是精白米,其他材料只是点缀的混合料,营养价值比白米粥并没有明显提高。
纯果蔬混合汁通常会用水果的甜味来弥补胡萝卜、番茄等蔬菜甜味不足的问题,在营养成分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方面,往往会比纯果汁更为丰富,有利于一些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吃蔬菜的人。不过,它只是比苹果汁、桃汁之类果汁略好些,并不意味着比直接吃果蔬好。而且,最好仔细查看配料表,确认是否是纯果蔬汁;还要查看营养成分表上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如果这两项数据很高,说明糖含量过高,虽然名为果蔬汁,却不宜大量饮用。
桑叶馒头、大枣馒头、荞麦馒头等产品,在精白面粉中加入了绿叶、水果干或杂粮等成分,提高了馒头中的矿物质含量和膳食纤维含量,能提高其营养价值。不过这些配料都没有筋力,通常加入量很少。
甜玉米粒是介于蔬菜和粮食之间的一种食材,把它添加到肉肠中,有利于降低肉肠的成本。同时,添加甜玉米粒也能降低肉肠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增加膳食纤维。所以,从健康角度来说,添加玉米粒有利。
Q:“混搭”食品中添加的食材都是必需的吗?
A:有些添加的食材可有可无,但也无害健康,而且这类食品营养价值提高并不明显。比如:果粒酸奶、蔬菜挂面、蔬菜饼干、蔬菜豆腐等。
酸奶中加入水果粒,吃进去的水果总量仍然非常小,和一天200〜400克的推荐量相比微乎其微。而且,酸奶中的水果粒如果放上2〜3周,未必能达到新鲜水果的健康效果。而很多产品中所添加的“果粒”并不是新鲜水果。仔细看看配料表,这些浓郁味道是来自于添加进去的水果香精;而宜人的甜味主要来自于多加的糖。所以如果想得到水果的营养,最好还是多吃新鲜水果。
蔬菜挂面中的蔬菜汁量不会很大,而且由于挂面是一个长货架期食品,保质期长达一年左右,蔬菜中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存放。特别是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如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在空气中会逐渐氧化褪色,失去健康作用。不过,蔬菜中的钾、镁等矿物质还能留下少量。仔细看看配料表,会有类似“菠菜粉≥1%”的字样,可见添加量是非常小的。蔬菜豆腐也是一样的道理。从食品加工角度来讲,蔬菜加得太多,挂面煮起来就会容易碎,豆腐也很难凝固。所以,不要指望它们能替代蔬菜的营养价值。
蔬菜饼干中的蔬菜本身是有利健康的,但已经失去了新鲜蔬菜的作用。仔细看配料表,可能会发现有些产品中蔬菜粉的含量仅仅是2%。而且,这点蔬菜粉完全不能改变很多饼干的高脂肪、高钠或高糖的特点。
不过,毕竟水果蔬菜是天然原料,加入它们并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即便数量不大,总比加糖要好。
Q:为什么有些“混搭”食物的营养价值没有提高?
A:传统产品销售多年,往往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添加了其他风味配料之后,就可以设计新的广告,成为让人们关注的“新产品”。这类“混搭”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但没有提高,甚至有误导之嫌。如:果蔬牛奶饮品、杂粮芝麻糊、营养麦片等。
比如说,牛奶毕竟只能是牛奶的味道,但添加配料之后,做成早餐奶、谷物奶就显得更好喝;做成果汁奶之类风味牛奶或者乳饮料,还可以加入更多的糖、香精、增稠剂等,口味更浓重更吸引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混搭”产品的原料质量要求还能比酸奶和纯牛奶略微宽松一些,因为纯牛奶中什么都不能加,而乳饮料中许可加入香精、糖、增稠剂、乳化剂等很多配料,即便原料奶质量略低,消费者也很难感知。
杂粮芝麻糊也是一个常见的案例。芝麻的价格比杂粮贵,黑芝麻比白芝麻更贵。所以,黑芝麻糊中加入黑米粉、糙米粉能够降低成本;再添加大量糖、糊精、植脂末之类,成本就更便宜了。要想看出本质,就要仔细审查配料表,看看芝麻列在第几位。
即便芝麻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也不能轻易相信,要再看看营养成分表。芝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黑米、糙米只有7%〜8%,而糖、糊精和植脂末之类蛋白质含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果芝麻加得多,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就比较高。如果一个芝麻糊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只有6%的话,那么其中芝麻的比例就很小了,而糖、糊精和植脂末等比芝麻的添加量多得多。
营养麦片也有同样的问题。先要好好看看配料表,看燕麦二字写在第几位,然后再看看营养成分表。纯燕麦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在13%以上,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越低,含的燕麦就会越少。如果看到一种“营养麦片”的蛋白质含量是5%,千万不要指望里面有多少燕麦,甚至连小麦都不多,恐怕是以糖和糊精为主了。即使它的名字上带着“南瓜”、“核桃”、“红枣”等好听的词汇,那些香甜气息主要还是香精带来的。
《消费指南》2013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