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车内空气质量,一个不能忽视的话题
2013-04-22 09:44:5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前不久,奔驰、宝马和奥迪三大豪华车品牌因为车内存刺鼻异味被曝光。报道称,不少车主因为长期在车内闻着臭味,健康状况堪忧。最终,发出异味的污染源被指向贴在车体钢板壁上起减震降噪的阻尼片。经专家分析,由于太阳暴晒及发动机散热,紧贴钢板的沥青阻尼片因受热极易分解释放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的释放过程。

    业内人士对此建议,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可适当增加有机物挥发物质的检测项目,提高各项标准值的合格门槛,并将此标准提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贯彻执行。

      车内污染容易被忽略

    从2012年年底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重度和严重污染,京津冀地区污染尤其严重,曾经是专业词汇的PM2.5如今已经妇孺皆知。部分有车族们认为,高科技制造的汽车可以在污染天气为自己提供一个移动的相对净化的空间。然而专家指出,由于目前大部分汽车对外部空气循环过滤系统的研发并没有过多投入,再加上内饰释放的污染物,使得一些汽车的车内空气环境令人担忧。

    2012年,全球首家实名制专业汽车问答网站发布的《“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显示,从市场上选取检测的44款在售车型对人体接触的汽车坐椅、头枕、方向盘等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的调查中,有11款车型内饰中的致癌物多环芳烃含量超标。

    在车外空气质量令人担忧的今天,外部空气质量的污染与车厢内由内饰和车内部件所引起的二次污染,使得消费者对汽车内部安全的警惕性加强。“对于车内环境污染,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其与高血压、艾滋病等共同列为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而人们在购车时,除对汽车的品牌、型号、外观、特性等比较关注外,往往会忽视车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有业内人士坦言,多年来,很多汽车厂家一直淡化汽车车内空气污染的事实。但事实上,包括汽车车内的仪表台板、地毯、门内装饰、顶棚、坐椅总成、汽车线束等部件均有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在不到5平米的车厢空间内,如果潜伏着大量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远超于空气污染及PM2.5。

     法规和评价体系应更严格

    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关注的加强和社会舆论的聚焦,公众对车内空气质量的认知和重视逐渐与汽车质量靠拢。2012年3月1日,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车内空气质量国家标准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3个月后,国家发布的校车安全标准《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中,还专门增加了车内空气质量的3个方面要求,明确对车内空气中的含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甲苯、二甲苯和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强制性控制;随后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按照要求,建立了独立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室;2012年底,国内首家专业从事车内空气净化治理服务的机构在北京宣告成立。

    据介绍,通过不断健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车内空气评价指标,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防治正在向前迈进,《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实施一年以来,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

    据了解,目前实施的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非强制性法规,而且只规定了车内空气中8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设定限值,对于外部空气循环过滤进入汽车车内等其他技术环节,并未做规定和要求。“但这也是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重要来源,目前的法规不仅设定限制低,而且遗漏了空气循环与过滤这一重要因素。”业内专家认为,应尽快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转变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以点带面,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重点抓监测与防范,实现源头控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指出,除了应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外,相关车企也要做出努力,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均符合标准,同时企业在成本和利润上做出相应的让步。

      提高意识是第一要务

    为了从源头切断车内空气污染源,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展开行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其中沃尔沃汽车已经提出打造“清洁驾驶舱,新车无异味”理念,包括外部空气进入、内饰释放、内饰纺织品认证、接触性过敏源和有害气体5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理念,沃尔沃汽车专门研发了全球领先的车内空气质量系统和车内电子气候控制系统,大幅降低了道路灰尘、燃油烟尘、花粉颗粒物等物质进入车内的几率,且最大化地控制了车内二氧化氮、氢氧化物和臭氧浓度。沃尔沃方面表示,按北京PM2.5指标来衡量,沃尔沃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比车外空气清洁20倍以上。制造方面,沃尔沃所有车型的内饰均采用环保材质,全部通过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的防过敏标准认证。

    除了沃尔沃之外,长安福特、吉利、华晨、比亚迪等国内车企近年来也纷纷加强对车内空气污染的重视和研发投入。

    前不久,北京、南京、天津、上海等地22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发布了《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报告》。据了解,此次比较试验是依据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开展的国内首次大规模车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活动,公开征集检测了消费者提供的共25个汽车品牌(包括进口品牌)的43个在用车型,对车型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8种常见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指标进行了测试。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表现最好的是沃尔沃S60,其甲醛浓度值只有0.014mg/m3,是所有被检车型中浓度最低的。

    业内专家指出,车内空气污染通常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发生,在车辆制造出来之后再治理污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车企,应主动承担责任对车内污染进行治理,消费者也应该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重视车内污染问题。

    同时,应尽快建立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像新车评价规程(C-NCAP)那样,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发布,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

     Tips

    部分国家车内空气质量相关规定

    美国: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

    德国:德国环保部门同汽车制造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要求汽车本身、装在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低于“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mg。

    日本:日本机动车协会2005年发布了《小轿车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指南》。

    韩国:2007年,韩国建设部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规定了新生产车的挥发性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和标准。

    俄罗斯:俄罗斯于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对驾驶室中部分气体挥发的最高浓度分别作出了限制,以控制车内空气的污染。

《消费指南》2013年4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