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冰箱行业的三大期待
2013-07-17 15:47:03 中国质量新闻网

保鲜、节能、智能

——冰箱行业的三大期待

□ 滨河/文

    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电网前不久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电冰箱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2年国内冰箱产业降幅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冰箱总产量为6600万台,同比下降了7.04%。其中,国内冰箱市场销售总量为4100万台,同比下降约8.89%。但2013年一季度,产业实现触底反弹,产品销售增幅较大。统计表明,一季度重点城市冰箱销售规模约为342万台,同比增长19.41%。

    业内专家表示,产业复苏表明消费者对冰箱的消费热情与日俱增,特别是进入夏季,冰箱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一台好冰箱能伴消费者轻松度夏。然而,名目繁多的保鲜概念、极致的节能宣传以及不断推出的智能化产品,也在考验消费者的分辨能力。

     保鲜期待标准的研判

    近年来,市场上的保鲜概念层出不穷,精确控温保鲜、宽温区保鲜、零度真空保鲜、立体动态除菌保鲜、VC保鲜、调节湿度保鲜、生物保鲜……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的这些保鲜概念在技术上大体可以归为5类,即:温度控制类、湿度控制类、微生物控制类、气体控制类和诱导技术类。

    具体而言,温度控制类保鲜技术就是利用低温环境来降低果蔬呼吸强度,延长食品保质期,同时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减缓食品的腐败变质。根据不同的温度作用方式,这类保鲜技术又可细分为恒温技术、变温技术和降温技术。其中——

    恒温技术能确保食品储藏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变温技术能实现高低温间自由调节,一间变温室同时可以作为冷藏室、冰温室、微冻室和冷冻室使用;

    降温技术主要是提高冷藏、冷冻的降温速度,快速冷却可以缩短食品冷却时间,降低冷却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损耗;快速冷冻可以降低冰晶对细胞损害造成的营养流失损失。

    湿度控制类保鲜技术主要是针对果蔬保鲜,尤其是叶菜类的保鲜。围绕这类保鲜技术,各品牌先后提出了硅滤膜保湿、透湿保鲜板、保湿防冻墙、调节湿度保鲜、无水加湿和回风化霜加湿等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被动保湿技术,如硅滤膜保湿是采用透气不透水材料保湿,减少果蔬水分从果蔬盒中蒸腾流失,类似技术还有透湿保鲜板、保湿防冻墙;二是主动加湿技术,如调节湿度保鲜主要是通过水箱补水提高冷藏室相对湿度来保鲜,它既可降低果蔬内外水气压差,从而减少果蔬因蒸发带来的水分损耗,又可弥补果蔬因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水分,使叶菜不呈现萎蔫状态。

    在微生物控制保鲜方面,目前各品牌也提出了多种杀菌技术,如光触媒杀菌除味、纳米银离子抑菌、抗菌物质过滤除菌等。此类技术的特点是接触性杀灭微生物,而臭氧杀菌、磁能杀菌、正负离子群除菌和等离子体除菌等技术为非接触性杀灭微生物,不仅可以对冰箱内胆、门衬、搁架、果菜盒、瓶筐等冰箱零部件除菌,同时也能对储藏物品及空气除菌。

    气体控制类保鲜技术分为气流控制和气压控制,前者通过气体流速,加快食品的冷却速度达到保鲜,后者通过减压或真空手段来加快食品冷却速度,同时兼有对食品进行气调保鲜的作用。

    诱导技术保鲜可分为环境因子诱导保鲜和活性物质诱导保鲜。其中,光波保鲜是前者的主要代表。光波保鲜主要模拟光合作用维持果蔬的新陈代谢,避免新陈代谢的停止导致果蔬提前衰败。类似的技术还有“阳光添鲜”、“光波增鲜”、“光合生长”等。活性物质诱导保鲜的主要代表是VC保鲜。VC保鲜是释放VC活性因子阻止和延续果蔬的新陈代谢,新一代的VC保鲜还利用了溶菌酶等抗生酶杀菌技术。

    专家表示,各种保鲜技术纷至沓来,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保鲜的原理、保鲜所针对的食物种类范围、保鲜的作用有多大、延长保鲜的时间有多久等问题,是笼罩在消费者头上的“疑云”。可见,制定冰箱产品保鲜技术的标准迫在眉睫。

    节能使用习惯很关键

    由于冰箱是大多数家庭惟一长期带电工作的家用电器,因此其节能效果十分引人关注。据了解,目前国内冰箱生产厂家普遍采用的节能方法主要有:

    减少冰箱漏热 主要方法有:增加保温层厚度;使用高性能新型发泡剂;采用真空绝热板;采用先进的发泡工艺,提高发泡性能,如采用微孔发泡技术。

    优化结构 主要方法有:优化门封结构,如增加门封气囊数,减低门封高度,采用门整体发泡技术,采用双门封等;优化蒸发器性能,如增加蒸发器面积,采用换热效率更高的材料等。

    高效压缩机的应用 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比是最直接的降能手段之一。

    制冷系统的优化 通过系统的匹配优化得出冷凝器的最佳换热面积、毛细管的最佳长度和内径、蒸发器的最佳换热面积,以及最佳冷媒充注量等参数。

    另外,目前流行的如采用多循环制冷系统设计、变频技术、高低压止回阀技术等方式也能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业内人士指出,冰箱的节能水平,由于实验室与消费者家中的环境不同,操作方式有别,难免出现节能效果不一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冰箱不节电的问题。而不良的使用习惯往往是导致冰箱不节能的症结所在。为此,专家建议——

    首先,冰箱应远离热源。试验表明,冰箱周边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电耗增加25%。因此,冰箱应尽可能放置在远离热源处,以通风背阴的地方为佳。此外,热食不宜直接放进冰箱。同时,冰箱也不宜装得过满,与壁间留有空隙,有利于冷气流动。

    第二,应避免频繁开关门。如果开关次数较多,箱内冷气外逸,箱外暖湿气乘机而入,会使箱内温度上升,增加工作负荷,而进入箱内的潮湿气易使蒸发器表面结霜。霜的导热系数比蒸发器材料的导热系数小得多,不利于热传导,会造成箱内温度下降缓慢、压缩机工作时间增长、磨损加快。实测表明,若蒸发器表面结霜层厚度大于10mm,传热效率将下降30%以上。另外,箱门打开的同时,箱内照明灯也同时开启,既耗电又散热,显然也不利于节能。

     智能令人向往的未来

    2010年,英国科学家曾设计出了这样一款“未来冰箱”:它会根据食材散发出的味道来判断食物是否新鲜,然后把不新鲜的食材调动到距离冰箱门最近的地方,提醒主人“它该吃了”;智能菜单还能帮助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们过上省时省力的生活,也能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与网上超市联网,并根据储存情况和消费者的偏好给出建议“菜谱”,然后自动选择送货上门,让用户足不出户安享美食……

    这是对未来冰箱智能化的预期,尽管目前看来似乎还有点遥不可及,但科技的力量谁能轻易否认?实际上,冰箱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已有所斩获,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外部分主流品牌上有所表现——在2012年德国IFA展会上,国内品牌海尔、海信、美菱等家电企业纷纷发布了拥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冰箱。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家电扶持政策的淡出,冰箱“智能化”无疑是新的市场突破点,家电高端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但是,对于什么是智能,还应该根据标准来选择更为可信。2012年9月,国家标准GB/T 28219-2011《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正式实施。《通则》对智能家电给出的定义为:采用一种或多种智能化技术,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智能特性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而智能化技术是人工智能与控制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应用技术,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专家控制都是最常用的智能化技术。而智能特性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人造系统所具有的类似人的智能行为,如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诊断、自推理、自组织、自校正等。

    按照上述定义,智能冰箱是一种进行智能化控制、对食品进行智能化管理的产品。具体而言,就是能自动进行冰箱模式调换,始终让食物保持最佳存储状态,可让使用者通过数码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冰箱里食物的数量、保鲜保质信息,可为用户提供健康食谱和营养禁忌,可提醒用户定时补充食品等。

    不过直到目前,消费者对“智能”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对冰箱的智能化也大都停留在概念中。因此,对于智能冰箱的新兴产品,需要在标准细化等方面加以努力和不断完善。

《消费指南》2013年7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