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OK镜伤眼
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提示公告,提醒消费者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角膜塑形镜,警惕少数企业和医院为推销角膜塑形镜,擅自夸大矫正范围,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历经50年的发展,已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这是一种类似隐形眼镜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矫正原理是通过硬质镜片短暂压平角膜曲率来提高裸眼视力,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治疗方法。国家食药监总局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上市角膜塑形镜的矫正屈光度最高为600度。这种产品主要是针对希望在一天中的某一时段(如游泳和其他体育活动、社交等活动时)不用配戴眼镜仍能保持较好视力的患者。
但实际上,角膜塑形镜已经被部分商家塑造成能帮助青少年矫正近视的万灵“神器”。一些商家宣传称,20岁以下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只需在夜间睡觉时配戴6〜8小时,白天即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不影响学习和生活,还能有效遏制近视度数的加深,矫正度数可高达1000度,而且可长期使用佩戴。同时,很多不法商家还将角膜塑形镜按照近视度数随意售卖。
国家食药监总局提醒消费者,应在符合规定的医疗机构购买产品,并由经过正规培训的眼科专业人员进行验配,同时应确认所使用产品为经过注册的合法产品。由于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即使正确使用角膜塑形镜也仍然存在风险。使用角膜塑形镜具有发生角膜内皮细胞减少、巨乳头性结膜炎等眼部疾病的风险。此外,如不按要求验配,则更易导致眼分泌物增加、眼充血、泪液过多、视觉变化、异物感等异常现象增加,患角膜溃疡、角膜炎、角膜浸润、角膜糜烂等的角膜上皮损害,以及角膜浮肿、虹膜炎、角膜新生血管等眼部疾病的危险性也将增高,如延误治疗还可能会发生永久性视力损伤。
8招防范电子银行操作风险
最近,哈尔滨市消费者协会总结了不法分子获取消费者电子银行信息的几种主要方式,并给出了在使用电子银行时的8点注意事项。
据介绍,不法分子获取消费者电子银行信息的方式主要有:通过假冒网上银行建立假网站,使消费者上当后输入个人资料;通过木马病毒窃取消费者信息,进而盗取消费者资金;以做生意验资为名,骗取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卡号和密码,从而窃取存款;冒充银行人员套取消费者银行账户信息等。
哈尔滨市消协提醒消费者,在使用电子银行时要注意以下8点:
一是登录正确的银行网站。假冒网站的网址与正确的网址往往只有极细微差异,要特别警惕。
二是申请开通网上银行时绑定网银安全产品。目前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都提供了网银安全产品,是网银客户端安全级别最高的一种安全工具,是保护网银交易安全的“钥匙”。
三是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避免被病毒感染或受到黑客攻击。
四是保管好自己的银行账号及密码。不要相信任何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索要账号和密码的行为。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你的密码,包括银行工作人员。如有任何疑问,应致电各家银行的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电话。
五是不要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奖信息。
六是一旦发生资料被盗,应立即进行银行卡挂失,并及时修改密码,避免更大损失。
七是设置单独的网上银行密码。设置的网上银行密码不要与银行卡密码相同,并且不要使用简单密码。
八是开通银行账户资金变动的短信通知功能。这样银行账户发生资金存取都会收到短信提醒,如果发生异常变动能及时发现处理。
慎选激光玩具
近期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带有激光束的玩具可能严重损伤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称,很多儿童玩具都带有很强的激光束,能对儿童视力产生永久性伤害,如光剑及旋转陀螺等。在广告商们的宣传攻势下,家长及孩子们普遍认为这些玩具没有危害性。文章称,这些激光本身未必会对眼睛造成直接伤害,但如果长期使用,视力可能会变差。如果光束照射能量足够强的话,这些光束可能瞬间对眼睛造成伤害,有些甚至超过用眼睛直视太阳所带来的伤害。为此建议,在使用这些带激光束的玩具时,不要将其直接对准人或动物。特别是将这些光束对准开车的司机等工作人群,还可能引发重大的事故。
商品修理记录也重要
近期,浙江省金华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收集、保管好购货发票及“三包”凭证等。
前不久,东阳市刘女士购买的手机在三包期内修理两次后又发生同样的故障,她要求商家按照《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更换新机。该《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在三包有效期内,移动电话机主机出现上列性能故障,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凭三包凭证中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记录,由销售者负责为消费者免费更换同型号同规格的移动电话机主机。但因前两次的原始修理记录单中的一张丢失,而销售商否认已修理过两次,致使刘女士不能顺利换机。
其实,类似的规定不只限于手机商品,遭遇销售商推诿责任的也不止刘女士一例。所以金华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向商家索取发票和“三包”卡等相关凭证,并让商家准确完整地填写商品各项信息,加盖店章;当商品需要修理或更换后,应要求修理者或商家如实记录,若修理应索取修理凭证,若更换货的要求销售者在发票背面加盖印章、注明更换日期,并提供新的三包凭证,以作为日后推算三包有效期的依据。
当心白酒4大销售陷阱
贵州省工商局根据今年12315受理的有关白酒产品问题的投诉,提醒消费者小心规避白酒销售陷阱。
该局分析投诉信息后总结出白酒市场弄虚作假的情形主要有以下4种:1.以次充好:将十几元的低档白酒灌装到伪造包装或回收的名酒包装中,以每瓶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冒充高档白酒销售。2.傍名牌:故意在产品的名称、包装、装潢上仿冒一些知名品牌白酒,造成与真品的混淆。3.虚假宣传:在外包装上以“内部特供”“军队特供”“国家机关专供”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4.伪称年份酒。
贵州省工商局的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注意检查外包装新旧程度、密封是否良好、标志是否清晰等;如果酒液浑浊,有漂浮杂物,酒花密集上翻、分布不均且很快消失,则可能是伪劣酒。还应查验经营者是否具有酒类销售经营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等执照,以及能否出具正式发票,可以要求销售者在发票上记录自己所购酒类的批号或编号,以便日后维权。(apple)
买二手车不要只信里程数
很多人买二手车时都会依据里程表来判断车辆行驶的里程数,并以此作为汽车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然而,现在二手车多存在“刷表”现象,业内人士提醒:买车,尤其是买二手车别盲目相信里程数,要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一辆车的真实“年龄”。
查生产日期。通过汽车的发动机号、车架号、牌照号,可以从公安部门查到车辆的上牌日期;此外,发动机舱的铭牌上,也可以查询到车辆生产日期。
看车胎。正常行驶状况下,一只轮胎的寿命为4万公里。一辆行驶距离为2万公里的车,轮胎胎纹应该磨损到一半左右的位置。相反,如果车辆显示里程只有1万公里,但轮胎都快磨平了,那么该车的公里数很可能作假。
辨内饰。在使用中,方向盘、换挡杆和仪表台上的按钮会因为被反复触摸而变得光洁。而新车的内饰摸上去颗粒感较强。如果一辆公里数很少的车,却拥有光亮的内饰,那很可能是辆旧车。
听声音。车辆经长距离行驶后零部件之间不断摩擦,密闭性降低。如果无法判断一辆车的公里数,试着在周边开一圈,起速、刹车、过减速带……仔细听听它的车门、天窗、悬挂的异响程度,可以判断车辆的新旧。
试操控。一般说来,车辆的操控性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车越新,加速、动力性能越好。而车龄大、公里数长的车,由于发动机老化积炭、管路堵塞不通畅等原因,发动机性能降低,车辆的动力和过弯性能就会减弱。同时,车龄大的车,其刹车性能也会降低,灵敏度变差、制动距离变长。
《消费指南》2013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