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宁/文
每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都起到了全球消费电子领域风向标的作用,2014CES展同样也不例外。
电视“曲面风”
液晶、等离子、LED……随着电视显示屏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电视被冠以了许多新功能。如今,电视与平板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在某些场合下,平板已经成为电视的代名词。但随着电视屏幕尺寸越来越大,电视平板设计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当人们在观看大电视时,屏幕边缘图像与人眼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这造成边缘图像的变形和失真。而电视的曲面化设计,可实现更优良的可视角度,减小视觉疲劳,并大大增强现场感。
要实现电视的曲面化,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屏的问题,于是OLED技术应运而生。
OLED本身是一种自发光的面板,不需要背光面板,通过采用柔性聚合物薄片等有机合成物的基板和封装层,实现传统采用玻璃基板的屏幕所不具备的“柔韧性”。
在本届CES中,曲面电视可谓大放异彩,几乎所有电视品牌都推出了各自的曲面电视力作。
105英寸(1英寸=2.54厘米,后同)超大显示屏、超高清、曲面设计,这些都是曲面电视的主要特性,而这样的电视则不约而同地来自两家走在电视领域最前沿的品牌——LG、三星。
借助2014CES,LG正式发布了此前备受期待的105英寸曲面超高清电视产品105UB9。不过尽管采用曲面设计,105UB9的面板材质却并非OLED,而是选用液晶材质来控制成本。三星首展的105英寸曲面UHDTV除与LG的异曲同工之处外,还加入了自动切换装置,使得电视能够在曲面和平面间自由切换。
与此同时,LG还展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77英寸4K超高清曲面OLED电视。
国内阵营也不甘落后,集体展示出各自在曲面电视方面的看家力作,有些产品的特色还颇具看点。比如海尔率先推出了号称“史上最薄曲面”OLED电视,其厚度仅为4mm;海信的65英寸曲面电视新品,采用极致窄边框设计,全金属底座,霸气十足;长虹新近推出的3D55C8000i曲面电视,则凸显了“中国元素”。
不过,尽管曲面设计或可成为2014电视主流趋势,但对于它是否会取代现有平板设计,业内也持审慎态度。原因在于曲面设计本身目前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生产工艺尚未成熟,产品寿命有待提高,造价还居高不下等问题。
电子设备“穿戴风”
电子设备的可穿戴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不过,可穿戴产品真正成为话题,却是在2012年4月谷歌宣布谷歌眼镜研发项目之后。这款眼镜集智能手机、GPS、相机功能于一体,使用者只要眨眨眼,就能完成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和路况等操作。
继谷歌后,2013年,苹果密集曝光了其智能手表iWatch的一系列新功能,索尼也于同年8月底推出了智能手表SmartWatch的第二代产品,三星则在2013年9月初推出了智能手表产品GalaxyGear。
众多巨头相继涉足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可见这一领域的前景巨大。据英国一家研究公司调查显示,可穿戴产品的订单量将在近5年内急速增长。2013~2018年,将由1300万台增加至1.3亿台,同时市场价值也将随之扩大,由14亿美元增长至190亿美元。行业内预测,2014年投入市场的可穿戴设备将达到1亿台,且整个行业创造的价值将会以每年12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电子产品市场研究机构IMSResearch公司称,2012年可穿戴设备投产9600万台产品,市场价值已经达到了85亿美元,照此形势,2018年可穿戴产品产量将增至2100万台,价值突破300亿美元。
面对如此充满想象空间的市场,作为年初最为重要的消费电子大展CES,自然也少不了可穿戴设备的集中展示。
英特尔展示了具备生物识别和健身功能的智能耳塞、与当前个人助理技术集成的始终在线的智能耳机以及智能无线充电碗,并宣布与奢侈品零售商BarneysNew York、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以及国际设计公司Opening Ceremony展开战略合作,一起开发智能可穿戴产品。
此外,英特尔还带来了MimoBaby智能连体衣。该产品能够检测婴儿全天的生活状态,并记录下婴儿的睡姿、体温和呼吸等数据,并且及时将相关数据推送给父母。
索尼推出的智能手环SmartBand,除了能够记录下用户的步数和健身数据之外,还能追踪和显示用户的娱乐和社交信息。更有意思的是,这款设备中包含一个可拆卸的核心方块(Core),该方块可放在手环里,也可以拿出来,作为装饰品。
Lifeband Touch智能手环是LG推出的首款可穿戴设备。该产品配备OLED显示屏,能够显示配对手机的来电通知、短信和部分应用程序(如音乐播放器等)。它还能够监测用户的行走步数、消耗热量、血压和心率等人体数据,同时支持包括MyFitnessPal和RunKeeper在内的健康运动类应用。
雷蛇Nabu智能手环能够通过蓝牙与iOS设备进行配对,显示来电、邮件和短信等内容。Nabu上设计了两个屏幕,其中小屏幕用来显示通知图标,稍大的屏幕则用来显示文本、邮件和其他个人信息。此外,Nabu还内置一些用于追踪和分析数据的传感器,能够追踪分析佩戴者的位置信息、生物数据反馈以及睡眠习惯等。
Glyph头戴式3D显示器由新创公司Avegant推出。该产品采用了最新的虚拟视网膜显示技术,可以通过两个独立的1280×768像素投影仪直接将图像投射到用户的视网膜上,从而实现更加逼真和细腻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佩戴者用眼疲劳风险。
头戴式游戏显示屏开发商Oculus在本次CES上对其首款产品Rift进行了升级,新一代产品的名称为CrystalCove。该产品在显示屏和运动跟踪技术方面较上代产品有了很大提升,能够为用户带来更为逼真的游戏体验。
虽然在厂家力推下,各种可穿戴设备扎堆上市,但市场反响似乎不太明朗。业内人士分析,其中的核心问题便是定位问题,可穿戴设备到底独树一帜,还是成为现有产品的附属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英特尔公司指出,可穿戴设备必须具有三大特性:紧密的连接、可定制化生态系统、协同工作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
家电“智能风”
如果说过去智能家电只能简单地模拟人的思维,那么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因素的注入,信息技术与传统家电相结合,智能家电将获得飞跃式发展。
据奥维咨询预测,到2020年,智能家电的生态产值将由2010年的50亿升至10000亿,智能终端将增至8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实现10年增长20倍的飞跃式增长。预计到2020年,智能洗衣机、智能电冰箱 、智能空调 的渗透率将分别增至45%、38%和55%,尤其是在2015年后,将出现较快的增长势头。
这不仅意味着智能家电市场巨大,同时也对智能家电的使用普及程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此,有关专家也表示,方便使用是智能家电的本质属性,只有简易的操作才更容易为消费者带来愉悦感。
在近期一项有关“封杀智能家电”的网络调研中,有网友就曾反映智能家电有90%的功能无法享受,究其原因之一是网络接入的方法比较落后和繁琐。
2014CES展上,海尔通过苹果MFi授权技术应用于天樽空调,为未来智能家电的化繁为简探索了一条思路。据了解,基于苹果MFi技术授权,用户只要会连接WiFi就能操作智能家电。以天樽空调为例,首先打开手机里的“设置”,选择“无线局域网”,这时就会自动弹出“Haier天樽空调”,点击一下即可完成网络设置。同时,添加控制家电的APP也无需搜索了,只需点击自动弹出的“查找配件的应用程序”按钮即可完成相应APP的下载。这种体验真正实现了智能家电操作简单、高效、智能的特点,或可成为未来智能家电发展的方向之一。《消费指南》2014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