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欢/文
每年,当火龙果花盛开在罗甸,那一片红火的喜庆景象着实令人向往。
2013年12月,贵州罗甸火龙果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称为“吉祥果”的火龙果正在为当地人带来更多的福气和吉祥。
火龙果,又称红龙果、龙珠果,原产中美洲,是热带、亚热带的著名水果之一,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纤维,果实营养丰富、功能独特,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远道而来有佳果
火龙果原是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的热带沙漠作物,上个世纪由南洋引入中国台湾种植改良再引进海南等地。2001年,贵州省果蔬站、省果树研究所开始在罗甸进行火龙果引种实验,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火龙果生态适应性、丰产栽培技术、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经过6年的引种试验,精品水果火龙果在罗甸山区试种成功。
位于贵州省南部边陲红水河畔的罗甸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天气温和,年均气温在19.6℃左右,无霜期达335天,素有贵州“西双版纳”和“天然温室”之称。该地区年降雨量达1100~1400毫米,雨水极其充足,加上地域辽阔,土壤质地好,成为了贵州省蔬菜、水果的主要产区之一。
据研究,火龙果在年均气温18℃左右、海拔550米以下、昼夜温差5℃左右的地理气候下品质最优。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罗甸的年均气温为19.6℃,昼夜温差5℃,成为我国最适宜引种火龙果的地区之一。
现在,这种热带沙漠作物经过精心栽培和哺育,已在黔南生根发芽,并且在该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红火,逐渐升级为罗甸县的支柱产业。
技术支撑结好果
火龙果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嗜钙、采摘期长、市场价格高,对罗甸等低海拔喀斯特山区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而罗甸独特的小气候,又赋予火龙果更多不同特色。
2007年,贵州省果蔬站、果树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破解了火龙果种植技术瓶颈并筛选出多个精品品种——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其中紫红龙更成为贵州省主推的火龙果品种。
通过营养成分分析,发现罗甸火龙果热量较低、蛋白质较高,酸甜适口,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含量高于其他产地的火龙果。同时,其果实中膳食纤维含量高,超过了苹果、橙、桃等水果。这引起了商家与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也促使了罗甸开始大面积有序推进火龙果科技示范种植项目。
2007年火龙果在罗甸推广时,新民村被定为重点推广村。为了加快推进火龙果产业发展,罗甸县采取了“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由政府出项目资金,由罗甸县利源水果开发种植场相关负责人为项目负责人,开始在新民村发展火龙果产业。2008年,新民村农民开垦荒山荒坡种植火龙果,当年即有126户农户参与种植火龙果,种植面积130多公顷。第二年,新民村组建了“罗甸县海源火龙果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改为“合作社+基地+农户”,126户种植户用已种上火龙果的山坡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社员,社员按照合作社的技术要求种植火龙果。新产业在保障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也使农民告别了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种植过程中,贵州省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罗甸蹲点办公,全方位地扶持罗甸火龙果产业茁壮成长。2010年8月,贵州省发布了《火龙果容器育苗技术规程》和《贵州喀斯特山区火龙果生产技术规程》,为果农学习种植火龙果提供了参考范本。
现在,“罗甸火龙果”已是贵州有名的“精品鲜果”,色鲜味香,在省内外鲜果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平均在每公斤12元以上,成为了当地果农致富的“摇钱树”。这也使罗甸果农积极性高涨,果农们自发学习生产技术规范,总结火龙果种植经验,基本掌握了火龙果的栽培、测土配方、调花控果、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技术。罗甸县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昔日贫瘠的土地上,如今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火龙果农业观光带。
产业发展出成果
罗甸政府规划,“十二五”期间,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地带,每年新增种植火龙果1300公顷以上,到2015年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万公顷以上,走种植连片化、建设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全力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当地政府还在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整合水利、农业、交通等,优先解决火龙果种植基地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火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黔南州质监局与罗甸县质监局共同推广标准化示范园600多公顷,并在示范区举办培训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罗甸火龙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已覆盖全县8个乡镇、25个村寨和1个国营林场基地。2013年5月8日,罗甸火龙果项目获准进行第八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申报立项,这标志着罗甸火龙果申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切实保护地方特色,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2012年初,罗甸县质监局将火龙果作为2012年重点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在当年8月前完成了资料收集、火龙果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标准体系草案形成、生产资源调查等申报前期准备工作。
2013年12月,罗甸火龙果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范围为贵州省罗甸县龙坪镇、逢亭镇、沫阳镇、茂井镇、罗悃镇、红水河镇、板庚乡、八总乡、董当乡、凤亭乡、大亭乡、班仁乡、罗苏乡、罗幕乡、沟亭乡、罗妥乡共1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种源为火龙果(Hylocereusundatus (Haw.) Britt.etRose);立地条件要求:产地范围内海拔600~900m的山原山地和丘陵地带,土壤类型为土质疏松、湿润的砂质土,有机质含量2%~4%,土壤pH值6.0~8.0;感官特色要求:大小适中,颜色鲜红,汁多味浓不粘手;理化指标要求:水分含量≥80.0%,蛋白质含量≥1.0%,脂肪含量≤0.6%,可溶性糖含量≥7.0%,花青素含量≥4.5mg/g。
据了解,为加快罗甸火龙果产业的发展,黔南州质监局将和罗甸县质监局正在共同加大对示范区项目建设的指导和帮扶力度,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核心,编制和完善罗甸火龙果标准体系,同时按照标准指导当地农民进行生产种植,将罗甸火龙果标准化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相结合,以期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确保罗甸火龙果品质稳定提高,推动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火红的罗甸火龙果将不仅仅盛开在黔南一隅,而将走上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
《消费指南》2014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