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师范大学 张德萍/文
古人的衣,分为头衣(冠、冕、弁)、体衣(身上穿的)、胫衣(裤子、蔽膝之类)、足衣(袜子、鞋子)。为了美观和标志地位,佩饰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我国先民对服饰美不懈追求的历程,令我们对祖先充满无限的敬意。当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直观地展示服饰之美的时候,考察古代的文字学著作,对照、查证,会使这些美轮美奂的服饰增加一份鲜活的时代感、文化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全书收录的9353字中,有关衣服质料形制等的字,衣部有116字、巾部62字、糸部248字,此外黹部、帛部等也有收录。今取几字略加分析,以赏古代衣裳之韵。
一块遮羞布的悬想
关于服饰的发明,今人不免好奇:源于遮羞还是避寒?或是出于猎捕猛兽,用来伪装威吓?或者是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避免利爪与矢石的伤害而“孚甲自御”?
《说文·巿部》:“巿(音弗,又做韍),韠(音毕)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段玉裁引郑玄《仪礼注》:“古者田渔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也就是说,“巿”是个象形字,其初形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后代延续这种形制,发展成为后代的“蔽膝”。许嘉璐先生《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引用《方言》、《礼记·玉藻》解释,蔽膝与现在的围裙相似,所不同的是,蔽膝稍窄,而且一定要长到能“蔽膝”;并不像围裙那样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其功用主要不是保护衣服,而是一种装饰。这就是郑玄所谓的“不忘本”吧。
比附《圣经》,《说文》的解释更让人遐想,或许远古的某一天,我们的先民也如同伊甸园中亚当夏娃一样,突然害羞起来,于是用树叶、兽皮遮隐私处,从此对于衣服与佩饰的追求,成就了后来服饰文明发展史的璀璨华章?
上衣下裳,男人也穿裙
“衣裳”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一个词,但是古代衣裳连用,衣为上衣,裳为下裳。
《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裳读作“常”,是“常”字的异体字。《说文·巾部》:“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那么“裳”是什么?《说文·巾部》:“常,下裙也。”《说文·衣部》:“裠(裙),下裳也。”东汉刘熙的《释名》也说:“裙,下裳也。”可见所谓“裳”,就是“裙”。
《诗经》中不少地方提到了“裳”。比如《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很明显,衣裳对举,上衣下裳。《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看到这里,有人会以为古代没有裤子,那就错了。古代也有裤子,不过与现代有别。
《说文·衣部》:“褰,绔也。”《说文·糸部》:“绔,胫衣也 。”《释名》:“衤夸,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注释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
与现代裤子相近似的是“衤军(音昆,简写为裈)”,不过这已经是后代的时尚了。《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衣。诸君何为入我衤军中?”颇有嬉皮的味道。《汉书》里有所谓“穷绔”,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衤夸也。”段玉裁解释说这有点像清朝的“满裆裤”。
此外,还有“犊鼻衤军”。许嘉璐先生说:“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勾引卓文君私奔,出于生计,“令(卓)文君当垆(酒店放置酒坛的炉形土墩),自著犊鼻衤军,涤器于市中。”一代才子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只是为了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不过后来还是得到了老岳丈丰厚的嫁妆,这也是才子的别出心裁吧?
那飘飘的长袖
古人有“张袂成阴,挥汗成雨”之语。《说文》:“袂(音妹),褎(现写作袖)也。”又曰:“褎(袖),袂也。”可见“袂”“袖”同义。袖子宽大,成为一时风尚。段玉裁注释说:“袂上下二尺二寸,至祛一尺二寸。”“祛(音区)”,也是袖子,《说文》:“祛,衣袂也。”当然也有人解释为袖口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析言之袖曰袂,袂口曰袪”。但是他自己也说“析言之则袂口曰袪,统言之则袪亦言袂也。”当时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俗谚,可谓不虚。段玉裁又说:“袂之长短,反诎(屈)之及肘。”意思是,“袂”的长短标准是从手部向上反折,要达到肘部,也就是袖长是臂长的一点五倍,颇有点像今天京剧舞台上的水袖。
“寂寞嫦娥舒广袖”,排遣许多惆怅;“长袖随风,悲歌入云”,抒发几分多情。如今京剧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将水袖赋予了灵魂,奋袂低昂,正所谓“长袖善舞”,舒缓而雍雅,古人的翩翩风采也就由此定格,徒引得后人神往了。《消费指南》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