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工程师 白子竹/文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象征,不仅仅是起到遮体、御寒的作用,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点。
服装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畜牧业更是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让我们一起——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利用树叶或者兽皮制成遮体之物,这就是服装最早的雏形。考古学家曾在北京周口店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都发现了骨针等物,这些骨针为当时缝制衣服所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从兴起、发展到辉煌的时期,此间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而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服装已经能够将统治者的需求与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结合在一起并很好地表现出来,鲜明的服装符号元素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更凸显了中国图案赋予的寓意。
当时社会奠定了上衣下裳的基本制度,严格的服饰制度也在当时建立了起来,并开始利用麻、毛、丝作为衣料,利用朱砂等染色,从而制出成衣。
春秋战国时期,服装从商周时期的上衣下裳逐渐演变为上衣和下衣相连的连衣。这一时期的服饰等级划分依然十分明显,统治者及贵族通常采用丝质材料,甚至某些毛、木棉纤维也被应用于衣物当中;而平民大多采用麻、葛等粗布材料。在战国时期,胡服开始流行。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为了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推行胡服骑射。胡服与当时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裤子紧窄,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因为胡服轻便实用,所以很快从军队传至民间,被广泛采用。
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的纺织技术及印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服装的材料也已极大丰富,汉服款式也相对比较新颖。汉朝的服装主要有袍、衤詹衤俞(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织绣业很发达,所以贵族可以穿绫罗绸缎等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较多,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金缕玉衣则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个身份的象征。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从最近几年大量播出的汉代大戏中也可以看到汉服的独特之处。汉服对于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已经不单单是服装的代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汉服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美学、工艺学等领域的历史研究与现实应用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战乱分裂的状态,各王朝以及各地区的服装都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北方地区主要以胡服为主,而南方则主要以汉服为主。这一历史时期的服饰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胡服被融入到了汉人的服饰当中,二是汉服的定式有了一定的突破。
隋唐两代,服装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已经逐渐成为了权利的象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的服饰图案一改天赋神授的图案,逐渐变为采用真实的花鸟鱼虫,而代表皇权的龙、凤图案依然被沿用,当时的设计更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服饰风格。
由于唐代女权得到了极大提高,女性服装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衣料考究,雍容华贵且大胆、开放。在出土的一些文物中能够看到很多妇女露臂、披纱、斜领、大袖、长裙的着装,这些是典型的开放服饰。
很多人误以为“唐装”是唐代的服饰,其实不然。现今常称为”唐装”的服装是从清朝时期的满族服饰马褂发展而来,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并吸收了一些西式裁剪的特点,如在肩膀部接袖等。唐代服装和现在的“唐装”式样截然不同且毫无关系,真正的“唐装”是以汉服为主,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
唐代没落后,取而代之的是宋朝。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宋代的服饰不再追求艳丽奢华,而是逐渐变为简洁质朴。宋代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女性的约束也达到了极点,所以宋代女性服装大多比较拘谨、保守,色彩相对比较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宋时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多穿着直领、对襟的服饰,因为这样不仅显得典雅大方又感觉舒适得体。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代服装以“质孙服”为主,这是一种较短的长袍,在腰部有很多衣褶,比较紧、窄,方便上马下马。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倡导恢复汉族古老的传统服制。明朝服饰继承了宋朝服装的部分式样,又融合了元朝蒙古服饰的部分元素,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禁穿胡服。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着红色大袖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实施“剃发易服”,按照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满族服装以旗装为代表,用料节省,制作简单且穿着便捷,与传承几千年的宽袍大袖相比,旗装柔弱纤细,与富丽堂皇的汉族服饰形成鲜明对比。
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至上世纪40年代后,受国内外服饰的影响,满族男性旗袍已逐渐消失,女性旗袍逐渐演变为紧身贴腰、窄袖、下摆长至脚踝,体现出女性的体型和温柔贤淑的个性,对国内外服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服装打破了清朝的束缚,设计更加人性化,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通过吸收西方服装设计方面的优点再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服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山装以及改良后的旗袍。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而命名的一种服饰,将中国传统服装与西装的特点结合到一起,设计出了一种四贴袋直翻领的服装。孙中山先生曾在第一次穿起中山装时这样评价:“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费事费钱。”很多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毛泽东主席经常穿着中山装出席各种重大活动,所以西方也习惯称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日本称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国服装的发展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服饰。中国服装体现了中国5000多年发展中的社会演变、文化变革、民俗融合、科技进步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独特的精神,代表了一种传承与发展。从上古时期至今,中国文化在不断地碰撞、融合中丰富发展,中国服装也在不断地改进、创新中繁荣璀璨。通过服装,我们能够一窥古代先贤圣哲创作的文明成果,可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今天的中国服装,无疑正在以更加安全、时尚、科技、艺术的多彩形象,向全世界展现着东方之美。《消费指南》2014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