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向龙/文
吃粗粮已经成为一种健康新“食尚”。然而,有些人偏爱全麦面包、麦麸饼干等粗粮制成品,却不知道并非所有粗粮制成品都健康。有人为求口感好,采用煎炸、加糖以及反复加工的方式,导致粗粮“不粗”。有人以为吃粗粮越多越好,结果却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专家指出,吃粗粮有讲究。“粗粮细作”巧搭配,可以改善口感,但要避免过度加工,挑选粗粮制成品时还要特别注意配料,食用时也要按需定量。
粗粮制成品油脂过高
在外企工作的艾小姐春节后感觉体重一直在增加,为此她决定买一些粗粮食品来进行减肥。于是,每天的食谱几乎都换成了燕麦片、粗粮面包……然而,每次称体重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流行,很多人和艾小姐一样,在日常饮食中会选择食用粗粮类的食品,不过一些人并不习惯玉米、荞麦、燕麦、薯类等纯天然粗粮的口感,而是选择超市里的全麦面包、南瓜面包、麦麸饼干等。在他们眼里,粗粮制成的食品高膳食纤维、低糖分、低油脂,有助于消化。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粗粮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更不是食用越多越好。
不久前,某网站针对粗粮饼干的脂肪含量进行了测验,分别购买了4款超市货架上常见的粗粮饼干,将饼干放在吸油纸上发现,这4款饼干的油脂都浸透了吸油纸,其中最低的一款每100g的脂肪含量为24.5g,最多的为34g,而34g的含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每天摄入的20~30g的油脂含量。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贾健斌介绍,粗粮是相对人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是指谷类中的小米、糙米、燕麦、玉米、高粱、大麦、黑米、荞麦、麦麸等,杂粮指黄豆、绿豆、土豆、山药、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相比于精米细面,有利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强肠道功能。
“粗粮的确健康,但还要看这些粗粮制成品是否有特殊‘加料’,脂肪是否超量。”贾健斌指出,作为高纤维食品,如果口感出众、粗而不糙,大多是用大量油脂起到“润滑”作用。由于饱和脂肪软化纤维、改善口感的作用更加出色,所以制造商通常都会使用含大量饱和脂肪的氢化植物油或黄油、牛油等动物油脂,使高纤维食品的口感“发酥”。
贾健斌说,越是口感酥的饼干就意味着含有越多的油脂,特别是高饱和脂肪。因此,在挑选粗粮制成品时要细看配料表,看是否添加了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奶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或者棕榈油、椰子油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这些油脂成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粗粮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用粗粮要按需定量
由于粗粮中的纤维素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减少高血脂,促进肠蠕动,对健康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所以粗粮成为很多家庭餐桌上的新宠。但是,如果摄入过多的粗粮也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首先,粗粮本身营养价值不高,而且不容易消化,吸收率低。
其次,粗粮里富含的食物纤维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粗粮虽好却不适宜所有人群,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就不宜常吃粗粮。
“吃粗粮讲究按需定量,不同人群对粗粮的需要量是有差别的。”贾健斌指出,中年人尤其是有“三高”、便秘等症状的人群,可适量增加粗粮摄入;胃肠功能较差的60岁以上人群,以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儿童应少吃粗粮,并且做到粗粮细吃;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差者,缺钙、铁等元素的人群,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孕妇、产妇、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由于需要营养素较多,为免粗粮干扰营养吸收,则不宜多吃。
贾健斌提醒说,黄豆营养丰富,骨质疏松、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可以多吃,但有肾功能损害的人群则要少吃;患有肠胃和消化道疾病的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食粗粮。一般而言,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肠炎的病人要少吃粗粮;患有胃、肠溃疡,急性胃肠炎、急性腹部疼痛、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食物要求细软,应避免吃粗粮。
此外,功能性消化功能不良的人吃粗粮要讲究——
一是不应空腹吃粗粮,要在吃粗粮前先吃一些软的、精细的食物;
二是可以选择一些经过加工的粗粮面食,如玉米面、小米面、荞麦面等,而不要吃未经加工的粗粮如玉米等,同时最好将玉米面、荞麦面等各种谷物混合在一起蒸成发糕后再食用,这样既营养全面,也容易消化;
三是为便于消化,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感觉饿了可以吃点零食。
粗细合理制作好吸收
粗粮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贾健斌指出,如果纤维素摄入过多,不仅影响消化,还会影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导致营养不良。纤维素还具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会降低某些降血脂药的药效。按照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在全天250~400克主食中,粗杂粮应占50~100克,但因人而异,如果每天能量摄入较高,可以多食用一些不同种类的粗粮。
“粗粮”吃起来不像“细粮”那样顺口,普遍存在感官性不好及吸收较差的劣势。然而,如果合理制作粗粮,例如把粗粮熬粥或者与细粮混合起来吃,不仅营养吸收更好,而且口感也更好。
小米:小米煮饭味道较差,但熬粥就味道很好。可加入红枣、桂圆等,味道更好,还有一定的养胃补血之作用。
黑米:黑米较硬且粗糙,用来煮饭并不太合适,熬粥较好。高粱或黑米与东北米按1∶10的比例一起熬粥,或将黑米和鸡、鱼等放在一起煲汤,口味更新奇。
糙米:糙米饭要煮得可口,最好先将糙米浸两小时。糙米或红米可单独煮食,或与白米混合煮食,煮饭熬粥均可。取适量小米熬30分钟左右,再与大米一起熬成二米粥,口感较好。
玉米:鲜玉米可用高压锅煮熟,做正餐或加餐食用。变换选择:可经常选择一些有地方风味的粗粮食品,使口味多样。各地方玉米制品的种类很多,如爆玉米花,与面粉等混合制成的玉米糕,玉米饼、玉米馒头,玉米面饺子、包子、馅饼,玉米片等。
荞麦:荞麦饼,即荞麦面与面粉混合做成的饼;荞麦面条,即荞麦面与面粉混合做的面条;荞麦面馒头,即荞麦面与面粉混合制成的馒头。
正常人吃粗粮以每天一次为宜,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人群则可以一天1~2次。吃粗粮的最佳时机是在中午,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好,可以进餐一些不易消化的粗粮,如芸豆、蚕豆以及红薯、玉米。有些人习惯早餐喝粗粮粥,但要注意适量。例如在米粥里适量加入燕麦、糙米、薏米等,也可以在自制豆浆时多加几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等。
贾健斌建议,需要控制体重和血脂的人,食用粗粮最好安排在晚餐。晚餐宜吃不胀气、促睡眠的粗粮,同时“粗粮细作”,通过搭配兼顾改善口感,便于消化。建议晚餐可以喝一些小米粥,或者吃大米、小米做成的米饭,因为小米有利湿健脾、镇静安眠的功效。
多力小子健康贴士:
烹调粗粮 注意
减少油炸或油煎。油炸或油煎会破坏粗粮的营养价值。比如做玉米饼,传统做法多用油脂来煎;在制作薯类食品时,不少人喜欢把薯类打成泥状做成饼等,然后油炸。这样做成的食物,将损失粗粮的营养价值。
避免加入大量油脂、糖等。比如做玉米饼时用精白面粉和淀粉来加强细腻感,加工薯类时加入糖、奶油等。这样做虽然改善了口感,但是让粗粮变成了高能量食物,失去了其自身的营养特点。
不要反复加工。有人做红豆沙馅时会将红豆反复煮几次,再把豆皮全部去掉,把红豆沙做得特别细腻,甜味特别重,结果是红豆皮中的大量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成分和维生素丢失。正确的做法是用整粒的红豆一次煮烂后碾碎制作成馅料即可。
《消费指南》201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