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用烹调油
□ Colin/文
7月6日,食药监总局发布调和油的消费提示,特别强调各种食用油都要吃,且品种要多样。而在日常生活中,“油该怎么吃”一直是被消费者忽略的事情。
如何才能将烹调油吃得更合理?
油脂怎样换着吃
很多人都知道食物搭配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油脂也需要多样化。油中的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3种脂肪酸对人体各有益处,缺一不可。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表示,脂肪酸的均衡摄入很重要,各单一油种的脂肪酸组成各不相同,所以油也要换着吃才健康。
首先,不同的油脂,如果脂肪酸构成相同或类似,换与不换区别并不大。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其脂肪酸构成基本类似;花生油和稻米油脂肪酸构成类似;茶籽油、杏仁油和橄榄油脂肪酸构成类似;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其脂肪酸构成类似。
除了味道和口感外,不同的油脂在营养上的差异主要在于各种脂肪酸的比例不同。
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还分成两个类别,一个叫做omega-3系列,一个叫做omega-6系列。其中omega-3系列的代表物质是亚麻酸、DHA和EPA;omega-6系列的代表物质是亚油酸。
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油脂是红花油和葡萄籽油(含70%以上的亚油酸)、西瓜籽和葵花籽油(65%以上)、核桃油(60%以上)、小麦胚芽油(55%以上)、大豆油和玉米油(50%以上)。中等含量的是芝麻油和榛子油(45%以上)、南瓜子油(40%以上)、花生油和松子油(35%以上)。这些油脂要尽量限制数量,因为多数人膳食中omega-6的摄入量过高。
要达到膳食脂肪酸的整体平衡,除了烹调油,还要考虑到日常摄入的食物种类。比如,如果豆制品摄入比较多,膳食中不缺乏大豆中的脂肪成分,烹饪时就无需再使用大豆油;摄入坚果食品比较多,葵花籽油和核桃油就没必要过多使用;日常食用较多的肉类和奶制品,那么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偏低,可以使用大豆油烹饪。
需要注意的是,烹调时油脂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身体状况,心脏病风险较大的人,宜优先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比较多的油,包括茶籽油(75%以上油酸)、橄榄油、低芥酸菜籽油(60%以上油酸)、花生油和芝麻油(约40%油酸)。
油脂怎样混着吃
在炒菜的时候,很多人喜欢自己来配“调和油”,认为这样会营养丰富。其实,炒菜的调和油主要考虑的是耐热性和脂肪酸的平衡,不是随便混搭就能提高营养价值的。
比如核桃油,并不太适合加热。可以把它和黄油搭配:先用一小块黄油融化,炒香调料,然后加入核桃油,立刻加入菜。这样,怕热的核桃油就不会过热,而脂肪酸比例也比较合理——黄油以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核桃油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如果煮鸡汤、肉骨汤、羊肉汤之类,上面有浮油,可以直接用油汤来烹饪蔬菜,再撒入一点亚麻籽油、坚果油等。这样菜不至于过淡,怕热的油脂也能物尽其用。如果老人有血脂高的问题,可以把浮油捞出来一部分,和亚麻籽油或芝麻油混合(需要补充omega-3的人用亚麻籽油,一般健康人用芝麻油、核桃油之类味道更好)。或者,在烹调肉类食品时,把肉汤表面凝结的动物油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油、核桃油等混合使用,对于没有“三高”的健康人,特别是血压较低、较瘦弱的人来说,脂肪酸比例是最合适的。
实际上,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精炼橄榄油等油脂比较适合炒菜,而棕榈油、椰子油、黄油、动物油脂等最耐热,炒菜时味道又香,可以和最不耐热的亚麻籽油、核桃油等搭配。如果一定要爆炒和煎炸,单用这些耐热的油脂最合适。
油脂该怎样烹调
很多人习惯高温烹调,在油冒烟的时候再炒菜。一般来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耐热性较差,尤其是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油脂,都不适合冒油烟地炒菜。
此外,烹饪时产生的大量油烟也危害健康。油脂在高温下会发生多种化学变化,而油烟是这些变化中有害的产物之一。每一种油脂产品都有自己的烟点,即开始明显冒烟的温度。以前人们使用的粗油往往在130℃以上就开始冒烟,而现在的烹调用油烟点一般在200℃左右,有的还会更高。
日常炒菜的合适温度在180℃,无需冒烟就可以下菜了。冒油烟之后再放菜,是粗油时代的习惯;而如今用纯净油脂烹调,冒烟时油的温度会在200℃~300℃,这个温度产生的油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在使用油脂烹调时要做到几点:
用新油炒菜 不要用煎炸过或曾加热过的油脂炒菜。煎炸过的油脂,或者使用过一次已混有杂质的油脂,烟点会明显下降,这就意味着炒菜时油烟更多,对健康会造成更大伤害。
尽量避免爆炒煎炸 各种烹调方式所需的油温有区别,爆炒需要将近300℃的温度,会使油脂产生大量油烟。另外,煎炸、过油等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油脂的重复利用,从而增加油烟的产生。
避免高温 炒菜时,在油烟还没有明显产生时把菜放进去,会让烹调油迅速降温,从而避免温度过高。将葱丝放进锅里,当葱周围已经冒泡但颜色不变时,就表明油温适合炒菜了。
如何减少油脂摄入量
油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脂肪,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然而,过多地吃油可能会增加患肥胖症、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每个成年人一天摄入的食用油量应在25克左右。保持这个摄入量,一方面不会有过多的脂肪摄入,同时能保证人体对脂肪酸的基本需求。
1.多采用蒸、煮、炖、汆、拌等少油的烹调方法,以减少油的摄入。
2.做汤或者用砂锅炖菜时,不需要再用油煸炒,可以直接将食材放入锅中。
3.多使用不粘锅、微波炉等炊具,这样可以少用一些“润锅”油,从而减少油的使用量。
4.减少外出用餐次数,餐馆里菜的用油量偏大,容易造成摄入量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