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消费指南》>>
电动汽车市场硝烟再起
2018-01-23 09:52:22 中国质量新闻网

电动汽车市场硝烟再起

□ 宗河/文

近几年,得益于诸多利好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发展迅速。政策的布局和市场不断扩大,也吸引了外资品牌的关注。不久前,沃尔沃宣布:从2019年开始推出的所有新车型都将是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正式迈入电气化阶段;丰田在2017广州车展宣布将加快推进“电动化”产品战略——将在2020年率先在中国推出EV纯电动车型……

顺应全球趋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布局,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已经上升到顶层设计层面。正因如此,近期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加速了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国产化进程。

外资品牌敏锐布局

“狼”来了,而且还不是一只,是一群……

2017年11月16日,大众汽车宣布对中国市场投资100万欧元进行新能源车开发,此举堪称国外单方汽车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上的最大动作。不过,关注电动汽车市场的,并不是只有大众一家。

近期,大众高尔夫电动版e-Golf将在中国投产的消息不断传出,其所用的锂离子电池将不再从韩国LG集团或日本松下集团进口,而是直接使用中国本土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的产品。除已有产品加速投放外,大众汽车还与江淮成立了合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实际上,近期众多外资车企频频加速布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本田宣布将在2018和2019年推出专为中国研发的纯电动汽车;日产汽车计划与雷诺和三菱汽车共用底盘,在中国市场推出低价位的纯电动汽车;丰田将于2019年在中国量产纯电动汽车,并将车型锁定为在中国汽车市场中人气较高的SUV车型;通用汽车未来几年将在中国投产纯电动车型,到2020年,通用中国旗下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或达15万辆;福特汽车也确定了其中国电气化战略,将在中国推出两款全新电动汽车,并在2025年前推出更多新电动汽车……

从各跨国车企的新能源汽车规划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原来的时间表上做了提速,将国产的时间点定在了2018~2019年,其中原因除了各车企之间的竞争因素外,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制定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要求车企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在规定时间内归零或为正数,车企才算达标。与以往鼓励性政策相比,双积分不达标就要被暂停申报汽车目录、暂停相应数量传统汽车车型的生产或进口。以新能源汽车积分为例,对在国内年度生产或进口量大于5万辆的乘用车企业,2018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和12%。其中,每辆纯电动汽车依据续驶里程不同可积2~5分,混合动力汽车积2分。简单地说,在国内年销售100万辆的外资车企,需要在2018年拿到8万的新能源积分,也就是至少要销售1.6万辆纯电动汽车,或相应数量与积分标准相符的混合动力汽车。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这个数量看起来并不多,但在刚刚兴起且自主品牌占绝对市场份额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对每一个外资车企来说难度可谓巨大。原因在于,进口电动汽车并不能享受新能源车补贴,巨大的价格差距很难被消费者接受。

此外,目前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实施补贴政策,即车企每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国家及地方政府给予财政或牌照等补贴措施。受益于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新能源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成熟,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市场整体稳步上升。

也正是基于种种原因,外资品牌开始加紧布局电动汽车研发并积极国产化,以期在中国赢得更多的市场。

争抢国内汽车市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双积分政策的制定初衷,是保证中国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可达200万辆。随着双积分制的确定,意味着汽车企业必须能够生产销售足够量的新能源汽车,否则只能购买其他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以保证积分,或削减自身传统燃油汽车产量。

“双积分政策的制定,是倒逼车企改变自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规划。”在不久前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主办的新能源汽车渠道变革专题研讨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苏晖表示,政策的压力迫使跨国车企加速新能源汽车布局,同时为了获得补贴,降低成本提升销量,车企不约而同地将早期投放新能源车型锁定在纯电动汽车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的车型品牌均为自主品牌,依次为知豆D2、北汽EC系列、比亚迪e5、江淮iEV、奇瑞eQ、帝豪EV、江铃E100、奔奔EV、众泰E200、北汽EU系列,销量最高的达1.8万辆左右。目前,虽然自主品牌主要占据纯电动汽车市场,但从销售的车型不难发现,当前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销量主力大部分为微型车,能够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补贴后的价格优势,在车辆性能方面并没有竞争力。“如果价格相当,肯定选合资品牌的电动汽车。”不少消费者表示,相比自主品牌,外资品牌由于技术方面的优势,其汽车的性能会更可靠。

随着跨国车企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不断进入,不少业内人士担忧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会走上传统燃油汽车的老路。某自主新能源汽车公司工程师徐良不无担忧地表示:“随着跨国车企电动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即便品质和价格相当,但品牌力的弱势可能使自主品牌电动汽车再次败北。”广汽乘用车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主品牌车企如果不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就一定要创新、突破。

自主品牌如何应对

面对正步步紧逼的“群狼”,自主车企如何才能不再重蹈覆辙?针对这一问题,已有车企展开了行动,如广汽乘用车旗下首款新能源汽车采用从高端入手的方法,推出纯电动SUV GE3;北汽新能源则将焦点放在提升车辆续驶里程上,并于近期推出续驶里程超过400km的EU400。

即便如此,不少自主品牌车企也意识到,跨国车企的介入并非全部从低端车型入手,如本田就将首款车型定位为纯电动SUV。就电池技术而言,国外的综合水平要高于国内。“目前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的主要优势在于补贴,一旦补贴减少或退出,与国外品牌站在同一平台竞争,自主品牌将不具备任何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表示,这种情况下,自主车企必须快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好的市场运作还是要以优质产品做依托。”目前自主车企普遍的误区在于把市场战当成了价格战,过份依赖补贴。但随着补贴的退坡,市场战就将演变为赤膊战,只有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屹立不倒。颜景辉认为,自主车企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或提升市场占有率,有3条路可以尝试:一是快速抓住纯电动汽车上下游相关优势资源,形成战略联盟;二是在整车配套品质上下功夫;三是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不少自主品牌正在积极寻求战略联盟,同时也开始在电动汽车辅助驾驶研发方面加大投入。

苏晖表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不会变,自主品牌车企应加强技术线路研究规划,强化产业链合作,加速跨界融合,构建新型协同研发体系,实施动力电池升级工程,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同时,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创新构建产业生态,从而让自己实现由大到强发展。

(责任编辑: 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