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酒自2001年上市以来发展就一直很缓慢,市场收益也不怎么理想。甚至一段时间以来,已经给人一种已经蛰伏了的感觉,不过,从去年开始,沉寂几年后的舍得酒,在央视再次高调登场,而且,很坚持地在“舍”着。只是这市场反应和收获,好像并没有呈现出“大舍大得”的局面。那么,问题终究出在哪里?“智慧人生,品味舍得”,舍得,你品味明白了吗?标榜自己是“中国上乘智慧”的舍得,能告诉我吗?
品牌是阻碍舍得酒成长的最大障碍
国内白酒市场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如今,运营好一个强势品牌,不但是企业赢得消费市场的最高境界,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而白酒大王五粮液的产品价格和利润都不及国酒茅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同样,对于舍得酒来说,也许影响其崛起的原因有许多,但一直以来,其品牌运营的失误,无疑是最大的原因。
当初,由于其他品牌的提前占位,以及自身缺乏打造高档品牌的营销题材支撑——没有别的名酒企业那样的古老窖池和酒坊,沱牌集团被逼无奈,只能走另类文化路线,可以说,这个“另类”的品牌文化是舍得酒在市场最大的特色与支撑,无疑,这个特色和支撑的好与坏,以及它运营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着这个品牌的崛起与塌陷。
四大消费障碍
障碍一:这是一个不适应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品牌
自从进入商品经济社会,财富和成功主导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后,人们不管做什么职业和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无疑,这个浮躁而且“狼道”盛行的时代,恨不得马上就不劳而获的人们,只想着如何去得而不想或者不愿去想如何去舍的社会大环境,对舍得酒的销售很是不利。
因此,舍得酒要利用现在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充分挖掘特定的高端人群的消费体验和生活状态。舍得目前的品牌定位更多的是倾注在‘舍’上,让这些权贵‘舍’,这不是他们的心声,他们要听、要看、要了解的是怎么‘得’。能够舍的人毕竟是少数,这么少的人不足以支撑品牌的市场计划。然而,跟贴者却纷纷表示赞同,这充分说明了大众及“俗人”们的一些心态。
笔者以为,也许,在那些民风纯朴,信仰虔诚的东南亚佛教国家,以及西藏等地,舍得酒会拥有广泛的消费环境和土壤吧。或者,像“舍得”这样的来自佛教文化的品牌,用到寺院、祭拜领域内的产品如像香、贡品等上面,那是再合适不过,再专业不过了。
障碍二:这是一个消费文化比较复杂的品牌
无疑,舍得是一个有着特殊文化内涵和消费理念的品牌。但也正是这种特别的品牌文化内涵和消费主张,让消费者在购买前需要思考、掂量和抉择,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负担。
首先:她不像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品牌那样,消费起来简单、随意——虽然没特别的附加“文化”,但人们在购买前不用太多的思考、掂量和抉择。
其次,舍得文化不像其他什么福、喜、顺意、高尚等品牌文化那样,虽然很俗,但因为这些诉求都是大家一些普世的共同愿望,可以说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所以,人们在购买时也无须太多的考虑和抉择。
然而舍得酒就不同了,在购买舍得酒前,因为它特殊的品牌文化内涵,人们会仔细思考、掂量这其中的含义——舍舍得得、舍而不得、不舍不得等等。可以说,在舍与得这样复杂的消费选择面前,许多消费者会犹豫、迟疑起来。
障碍三:这是一个没有提供特别的消费优势,但又讲条件的品牌
目前的舍得酒品牌,可以说,仅仅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哲理,而没有一点其他优势;其他品牌却不是这样,比如:水井坊的“中国高尚生活元素”;茅台的“酿造高品位的生活”“喝出健康来”;西凤酒的“中国老牌4大名酒”;他们都有品牌自身的附加值,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些附加的优势。
相反,舍得酒品牌所倡导的消费文化:“先舍后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等,就像一个有附加条件的消费理念。“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但问题是,舍了就一定能得吗?我就一个孩子,怎么舍?大舍不得,大舍小得怎么办?
在此,如果我们往俗里想,若把舍得酒变成“得舍”酒——先得后舍,也许百分之百的人都愿意去买你的酒吧。
障碍四:这是一个消费理念让人提防的品牌
当我们“智慧”地把舍得两字拆开成“舍”与“得”两个层面意思后,在“智慧人生,品味舍得”的品牌主张下,舍得酒便不再适合送礼,也就不太适合请客户吃饭了。
试想,你请客户吃饭或者送礼用舍得酒,吃你的饭、收你的礼的人心里总在想: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大舍大得——这家伙现在舍,后面一定在想着如何得回来呢,看来这饭不是白吃的、礼不是白送的。你这不是暗示人家:记住,我这一切不是无私、无条件的给予!你说客人心理能塌实吗?
尤其是在“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天下智慧皆舍得”的品牌主张下——你这不是明着告诉别人你在“钓鱼”吗?这样,生意还能谈好吗?你的事还能办成吗?同样,作为请客方或者送礼方,为了防止对方产生以上误解,只能选择别的品牌。
三大原因造成四大障碍
“舍得”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舍得酒的品牌内涵释义和品牌目标规划中可以看到:舍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舍得酒以“中华第一文化酒为品牌使命”。但笔者以为,说舍得是“上乘智慧”不假,但说“舍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就不对了。
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来说,一直以来,讲求的是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讲求的内外兼修、文理兼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说,儒家的中庸、和谐,兼得才是其文化的基本点和精髓,才是国人的普遍价值观,而不是所谓的舍得。这也正如“舍得”一词最早出自梵语,来源于外来的佛教经典而非来自于国人的《老子》、《论语》什么的一样,可以说,“舍得”压根就不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精髓。
经过多年的推广,市场反应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舍得不是所谓中华文化的精髓,舍得酒也难以担当中华第一文化酒的品牌使命。可以说,舍得是一个消费文化和消费面很窄的品牌。
丢弃西瓜,专抓芝麻
对于企业把品牌推广主题定为“智慧”,并以此展开和演绎,如“舍得之间,品味智慧人生”;“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天下智慧皆舍得”等等,笔者并不苟同。
笔者以为,如果说一个品牌的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往往是多个层面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在此作一个分析。 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把一个品牌的整个内外在文化比作一个大西瓜,那么,产品的包装文化应该就是“瓜皮”;而其内在的品牌文化应该就是“瓜瓤”;更深层次的狭义的不为一般人所在意的那部分品牌文化应该就是“瓜子”。瓜瓤应该就是品牌文化的主体,也是消费者消费和购买该品牌的理由;瓜籽虽然是品牌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精髓,但它并不是是品牌文化的主体和消费的主流。
显然,人们平常吃西瓜,都是冲着吃西瓜瓤而去的;对于其中的瓜籽,我们大多时候是忽视它的存在的,是直接把它吐掉的;有时留着它,仅仅作为闲时品位和把玩的小点。而且,许多情况下,人们还把瓜子看作是麻烦,看作一种是消费障碍——无籽西瓜的盛行,就充分说明这一点,这也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品牌文化,对于大众和消费者来说是累赘,如酒鬼酒的“鬼”字。
我们再回到舍得酒品牌上来,同样,如果我们把整个舍得品牌的文化比作一个大西瓜,那么,大众平常语境中的词义,应该就是舍得品牌文化的主体和“瓤”,而舍得品牌设计者和推广者所说的“智慧”,即所谓品牌文化的内核与精髓,只是哪一粒一粒小小的“瓜籽”。
显然,如今舍得酒的设计者和推广者,在品牌推广时,是舍品牌文化的瓜瓤而不顾,却在大谈和高叫我的瓜子是如何如何好。目前看来,舍得“吐掉瓜瓤,专嗑瓜子”的思路效果很差,没有多少消费者认同。
品牌文化演绎隐晦难懂
无论是日出海平面背景中的舍得酒瓶,还是如“智慧人生,品味舍得”所说的那样,没有一定的智慧很难理解,的确是在考验消费者的智慧和理解能力,舍得酒的品牌文化演绎,总给人一种复杂、隐晦、难懂的感觉。
作为一般消费者,看了之后,除了感觉奇特以外,你无法把她和舍得酒品牌联系,甚至无法跟广告语内容连接,更无法把它跟消费场景连接,无法跟购买理由连接。真不明白推广者想表达什么?消费者会有怎样的共鸣?
人常说“大道至简”,真正的智慧和聪明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或者是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现出来,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或者是把简单的事情用复杂化的语言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