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撰稿人 鲁宁
在黄河三角洲上,挺立着一个以石油化工、制药为核心产业,纺织服装、消毒液为两翼产业,跨行业、跨国、多元化经营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利华益集团。它是中国工业企业10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100强、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山东省企业100强、山东省工业企业(集团)100强。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荣誉的光环固然璀璨耀眼,它的背后却是一代又一代利华益人的披肝沥胆和心血结晶。从1990年的一个不起眼的县级化肥厂发展到如今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岁月沧桑见证了这个企业凤凰涅的艰辛与辉煌。
“三步、四跨”的逐日壮举
今年55岁的徐云亭是利华益集团的当家人,也是这个集团从青萍之末到名满天下的见证者。从1976年开始,他就在利津化肥厂工作,历任技术员、生产调度长、生产科长、副厂长、厂长。
1993年, 决定对利津石油化工厂进行技改扩建时,徐云亭面对着的是一片空旷的盐碱地。当时的徐云亭可谓是两手空空: 要钱没钱, 要人没人, 要技术没技术。怎么办?这个从泥土中走出来的汉子什么都缺, 唯独不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多年之后, 回忆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他也只说了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整整五个月的辗转奔波, 150天的连续作战、枕戈待旦, 徐云亭北上京城, 南下洛阳,近到济南、齐鲁石化,写出了可行性报告, 提出了项目建议书。
1994年9月29日, 山东利津石油化工厂技改工程一次性开车成功,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徐云亭审时度势, 大胆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年建成规模、五年实现自我完善,七年建成大型企业集团。当时的利津县还是一个财政总收入仅有2499万元的小县、穷县, 而徐云亭的蓝图中, 企业将一举成为一个资产数亿元、年实现利税近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样的目标对有些人来说, 连想都不敢想。
1997年,30万吨催化裂化改造完工,企业成为全国地方炼厂拥有催化裂化装置最大的企业。1998年,山东利津石油化工厂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利税5082万元,跻身国有大型企业、全国石化系统利税百强行列。利津县也在石油化工厂的强劲带动下, 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至此,徐云亭的“三步走”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紧接着,徐云亭开始着手建设“四跨式”大型企业集团。“四跨”即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徐云亭敏锐地认识到,实施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果断提出“突出主业, 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建设综合性大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在抓好石油化工发展的同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发展空间为原则,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走出石油化工, 探索和实现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同时, 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1998年8月25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集团以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利津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山东凤凰制药有限公司为子公司, 成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1999年3月,集团跨行业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山东凤凰制药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 并于1999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成为全国第八家、省内第二家通过GMP认证的中药企业, 跃入中国制药企业的最前沿。
“把老变新”的多元化发展
制药、纺织、精细化工,这些领域看似互不关联的生产车间,同属于利华益集团。2010年8月,依托东营石油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利华益集团,斥资24亿元,引进国际领先的22万吨丁辛醇生产线,这家传统炼化“老企业”,开始进军精细化工新领域。
利华益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云亭说,要把老技术变成新技术,把老员工变成新员工,把老企业变成新企业,把老产品变成新产品。
与此同时,紧抓“新”字秘诀,利华益集团还大胆涉足新领域,先后组建凤凰制药、三阳纺织等子公司,立足主业,把企业做大的同时,通过辅业延伸,把企业做强。徐云亭说企业真正想做大做强,在主业突出的情况下,需要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产业。利华益集团的发展目标是“秉承发展要务,建设百年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华益集团确立了“成为专业化的多产业发展公司”的发展定位、“主业做专、专业做精、实力做强”的发展战略以及“形散而神不散”的发展策略,并制定了“突出主业、多元经营,立足做大做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在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制药、服装纺织、消毒液、热电等产业,建设起了五大产业平台即石化产业平台、制药产业平台、服装纺织与热电产业平台、消毒液与环保产业平台、对外投资产业平台,实现了产业规模、效益、速度的同步、快速、稳定发展。利华益集团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实力雄厚、产业产品结构合理,主业突出、多产业集约化经营,拥有知名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突出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
在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的过程当中,利华益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兴旺发达的要诀。
在技术开发上,利华益严格按照“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实事求是、不受干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技改观,依托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山东凤凰制药药物研究所技术开发平台,认真研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形势,建设了石化技改工程、凤凰制药九大剂型生产线、三阳纺织服装等项目。凤凰制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丹通络胶囊、复方川穹胶囊、金石清热颗粒、女珍颗粒、齐多夫定注射液等国家创新药品。石化产业取得了燃料油进口经营权,实现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深度开发;凤凰制药“凤凰城”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三阳纺织完成了国内市场贸易、国际自由港市场贸易、国际终端消费市场贸易的同步开发,近一半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抓两本、促两高”的内核动力
“人和、无私、自主、自觉”是利华益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一直以来,利华益集团都把企业文化作为集团发展的灵魂。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与带动下,延伸出了“自强不息、不断超越”的企业精神、“雷厉风行、节奏高效”的企业作风等17种观念、16种行为准则,形成了严谨、科学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构建起了以人为本、兼容并蓄、鼓励创新、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利华益文化,打造了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
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云亭认为,企业文化是对内管理、对外经营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境界,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企业文化不是几句警句,也不是领导人的几句话,而是长期形成的员工认可的观念。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人和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自主是管理的最高目标。利华益集团的管理模式是“抓两本、促两高”。“两本”即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提高全员素质;以成本核算为总抓手,导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两高”即达到团结向上、和谐舒畅的人和局面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实现全员自主管理,进入自觉状态的企业管理最高目标。人和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自主是管理的最高目标。
在利华益集团,企业对员工成才的要求是:一年而立,两年而行,三年而为。第一年,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能够较好地进入角色;第二年,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达到熟练程度;第三年,一专多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实行的一系列目标管理、竞争上岗、有限淘汰制度,严格细致而又奖罚分明,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进取创业之心。当然,集团创造出的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为员工搭建起的优异和工作生活平台,才是企业吸引员工的真正源动力。
靠着打拼、创新和先进的理念,2011年,利华益集团资产总值达到86亿元,拥有员工3500人,是全国创新行业十强、山东企业100强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山东省功勋企业。展望未来,利华益集团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过500亿元、利税过100亿元,为国家“黄蓝”战略实施和山东省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