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白
拥有7.52亿活跃用户,什么是腾讯不想做的,什么又是腾讯不能做的?对于腾讯控股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来说,这是一个终极追问。
2012年5月18日,腾讯官方宣布的、其1998年创立以来的第二次重大“组织架构变革”,似乎给出了一些答案。有意思的是,它的上一次“组织变革”发生于创立7年之后的2005年,距今又是一个7年。
5月18日,马化腾在“致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此次变革“体现了公司面对当下和未来数年市场格局变化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整,更好地挖掘腾讯的潜力,拥抱互联网未来的机会,目标包括:强化大社交网络;拥抱全球网游机遇;发力移动互联网;整合网络媒体平台;聚力培育搜索业务;推动电商扬帆远航;并且加强创造新业务的能力。”
虽然马化腾称,“公司在业务方面对各个业务群的期许是:必须进一步开放思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显然,腾讯给出的仍是一个以打造“企鹅帝国”为目标的“全能”计划——强化现有核心业务(游戏和社交),抢占新兴业务先机(移动互联网),打包弱势业务再图发展(电商、搜索等)。
过去14年,这家以“善于满足用户需求”著称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直在以“微创新”的方式进行产品开发,并由此引发了来自整个互联网业界的“抄袭”指责,不过,这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依然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快速成长为一个四处掠食的“帝企鹅”。
而快速扩张的另一个必然后果就是,其日益庞杂的业务体系,难免良莠不齐,在腾讯这棵疯长的“大树”上,已经结出了不少“苦涩的果子”。并且。正如马化腾所言:“当团队规模变大后,很容易会滋生出一些大企业毛病。到底我们如何能够克服大企业病?”
“微”创新
2001年,腾讯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0.49亿元,净利润0.1亿元;2011年,这两个数字为285亿元和102亿元。10年,收入剧增580倍,而其市值,也从2004年6月中国香港上市时的73.6亿港元,一路飙升至目前的3860亿港元。
在外界看来,腾讯1998年创立至今始终秉承的“先抄袭后超越”的业务策略,才是其能够成为少数最成功互联网公司的主要原因。当然,在腾讯内部,这一“先抄后超”策略,在“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之下被合理化了。
“业界有什么更新,我们就跟进。我们不认为这就是‘抄袭’。我们的意图就是服务用户,做好服务就OK了。我们从来不认为,这种跟进是不好的行为。”2012年3月,谈及腾讯的产品开发,一位腾讯内部人士称。
显然,作为腾讯过去14年最为成功、最为核心的产品,OICQ(后于2001年更名为“QQ”),不仅为腾讯日后庞大的业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后来的产品开发提供了路径参考,腾讯内部称之为“微创新”。
“腾讯从一开始就有了‘微创新’。IM(即时通讯)不是我们发明的,但我们做到了极致。”前述腾讯内部人士称,“微创新,强调的是跟进、超越两种能力,在既有的产品上做改进和演化。”
“比如,在QQ上面可以给手机发短信,我们收取费用,和移动分成。”上述人士说,这就是腾讯早期的盈利模式。2001年,在腾讯0.49亿元的总收入当中,有0.38亿元(占比77%)来自“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除了短信,还包括“音乐、图片、游戏下载”等)。
“当时,在QQ上插根扁担都能开花。”上述腾讯内部人士称,“为了增加收入,我们主要是依赖QQ平台去发展其它业务,如QQ空间、QQ游戏等”,“我们的QQ平台为其他平台输送了超多的用户,最终发展出了社交、沟通、媒体、游戏等4个平台”。而腾讯发展其它业务的方式,当然是“微创新”。
“从QQ游戏平台上线那天起,联众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多年以后,联众创始人鲍岳桥对媒体称。
不过,2003年8月,当腾讯推出QQ游戏时,鲍岳桥发现,QQ游戏几乎就是联众游戏的翻版。但在愤怒之余,“感到危险很大”的他首先想到的是“主动低头”寻求合作,于是他立刻赶赴深圳约见马化腾,但却遭到了拒绝。“现在想来,那时候是太天真了。”鲍岳桥说,“与大型网游不同,棋牌类游戏规则固定,没有技术门槛,玩家又与QQ用户高度重合,腾讯很容易模仿。”
上述人士称,“我们的优势就是,庞大的用户群和关系链渠道。比如,在QQ游戏中,在斗地主的时候,你可以把好友拉进来玩。但在联众上,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2004年9月,QQ游戏将联众赶下了中国第一休闲游戏门户的宝座。而腾讯游戏则在2003年之后扶摇直上,并在200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公司。2011年,游戏业务(归属于“互联网增值服务”)为腾讯贡献了158.2亿元的收入,在其总收入(285亿元)中占比高达55.5%。
而游戏,只是一个开始。
全面出击
在收获了“击垮联众”这样的标志性胜利之后,随着腾讯不断将触角深入新的互联网领域,类似这样的一种问答方式,开始业界流行起来: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没有。
的确,在几乎每一种流行的互联网应用或服务上,腾讯目前均有涉足。当然,它的介入方式依然主要是“微创新”。
“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起诉。”有人这样调侃腾讯的产品开发史:你出ICQ,我就出QQ;你出迅雷,我就出QQ旋风;你出PPLive,我就出QQLive;你出淘宝网,我就出拍拍网;你出泡泡堂,我就出QQ堂;你出诛仙,我就出寻仙;你出劲舞团,我就出QQ炫舞;你出CS,我就出CF;你出开心农场,我就出QQ农场;你出百度知道,我就出搜搜问问;你出360安全卫士,我就出QQ电脑管家;你出新浪微博,我就出腾讯微博;你出暴风影音,我就出QQ影音;你出金山词霸,我就出QQ词典;你出手机UC浏览器,我就出手机QQ浏览器;你出米聊,我就出微信……似乎,腾讯正在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为敌。
上述开发人员如此解释腾讯的“微创新”:“面对海量的用户群,我们就是先将产品做出来,给用户尝试一下,看他们是否喜欢,然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不断完善。”互联网欢迎半成品。
这位人士举例称,QQ能够击败MSN是因为,“外企不会对设计好的一个产品进行本土化,在全球各地都一样”,“而QQ的‘隐身对其可见’等功能,就是深度挖掘了人性,满足了用户需求”。
为了“挖掘用户需求”,腾讯各业务部门均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据称,腾讯对产品经理“每天回复多少个用户反馈”均有明确要求;腾讯员工还会去网吧、理发店等地观察用户在用哪种聊天工具;甚至有些产品经理为了观察用户,每次理发都去不同的理发店。
“所谓的‘抄袭’,就是先来者想到一个东西却没有能力实现,但腾讯作为后来者却做到了。”这位人士如此总结说。或许,这足以解释为什么,这只四处掠食的凶猛企鹅,虽然在同类中不受欢迎,却始终受到市场的追捧,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此背后,是腾讯独特的“竞争机制”。“每个部门都要让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它会去主动寻找机会。而马总(马化腾)会从整体感觉上进行调控。”在这位开发人员看来,“如果腾讯成立一个专门的创新中心,反而会限制创新”,“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作出努力,适当的内部竞争,会激发斗志”。一位腾讯人力资源部门人士也透露:“公司内部每个月、每年都有对‘微创新’的奖励。对员工的奖金等系列考核中,‘创新’这一项所占的比重也非常高。”
“我们没有很细的布局,5年规划、3年规划、1年规划。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了,没法规划。”上述腾讯开发人员说,“你要做的就是,不断观察它的变化,随着变化而改进。”
不过,这种自下而上的、草莽式的业务扩张模式,虽然成就了腾讯过去14年的快速增长,但也最终迫使它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大变革。
寻求变革
而2012年5月,腾讯开始历史上的第二次架构重组,其中的意味则要复杂得多:强化现有核心业务(游戏和社交),抢占新兴业务先机(移动互联网),打包弱势业务再图发展(电商、搜索等)。
腾讯对现有核心业务的强化无须多言,更值得关注的是“移动互联网”业务战略地位的提升。据称,马化腾在多种场合强调,腾讯十分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前景,并在积极地进行布局和尝试。此次成立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可以看出腾讯对无线互联网市场的高度期待。
而对于目前的弱势业务,此次“变革”传递出的信号是,腾讯并不准备放弃。
虽然外界视电商为腾讯“难以攻克的天险”,但通过成立电商控股公司,腾讯“显示了长期投资电子商务的决心”,“未来,专注的电商公司将以更灵活的机制应对市场挑战”。
而腾讯在PC端一直发展缓慢的搜索业务,则寄望于“移动互联网”的拉动。“腾讯将通过此次组织调整,使搜索业务更好地依托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的资源,大力发展新一代搜索服务。”当然,在PC端,它仍希望通过对“语音搜索、图片搜索、语义搜索等前沿技术的投入”挽回颓势。
不过,马化腾从2010年就开始高调宣扬的“腾讯开放平台”战略,在此次变革中仍未变得清晰。虽然马化腾表示,“腾讯只是一棵树。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去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一起培育一片森林”,但在腾讯最新的组织架构中,“开放平台”仍只是“社交网络事业群”下属的一个业务部门。
腾讯公司开放平台部助理总经理侯晓楠曾表示,腾讯计划把自己的平台整体开放,“好像开放了一个舞台,不仅让自己的演员来这里表演,同时也让更多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腾讯只负责舞台的搭建,提供好声光电等各项基础服务”。
不过,能否放下强势心态,给开发者一个合理的分成比例,以及如何处理庞杂的自有业务与开放业务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外界对“腾讯开放平台”最大的疑虑。2011年7月,在“腾讯开放平台”上线后不久,同样试图将360打造成一个开放平台的周鸿祎撰文称,他们遵循一个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平台打造好,而不会平台也做,应用、业务、游戏也自己来做,最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跟合作伙伴争利。
或许,对于“开放平台”,马化腾至今还没想好。那么,腾讯会犯一个微软式的错误吗?
《中国品牌》2012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