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农业标准化 提升产品品牌化
——访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严可仕
本刊记者 刘文镇 特约记者 颜耀鹏
“长期以来,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高度重视。”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严可仕指出,“坚持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以品牌建设为平台,按照‘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农业标准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品牌集群’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及“三品一标”基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GAP试点认证等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强品牌带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突出特色优势
“在当前农产品市场供应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供大于求、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涌入情况下,一般产品很难旺销,常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情况。”严可仕分析说,“国内农业生产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特色上做文章。”他介绍道,在特色上做文章,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生产出高品质特、新、奇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追求,以特色创造市场新需求。要充分挖掘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开展地理标志品牌申报保护。如福州茉莉花茶、平潭水仙花、永泰李干、漳港海蚌、定海湾丁香鱼等,这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都是经过多年营造已赢得较高美誉度和知名度,促进了产业发展壮大。如福州茉莉花茶借助地理标志这张名片,成立了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发布了协会自律公约,举办了“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赛暨茶王赛”,推进海峡两岸茶产业交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茶园、花园基地,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获得国际认可,一度陷入困境的福州茉莉花茶产业重现勃勃生机。2011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福州茉莉花茶被评为“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在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位列第十一位,在茶叶类位列第四。2011年,福州茉莉花茶品牌获得国家级以上荣誉18项,真正成为福州这个城市的世界级名片,平均单价、产值与受保护前相比分别增长了52.1%和100.2%,产值达15.2亿,花农亩均增收8000元。要强化产学研结合。走“引进—吸收—试验—推广”路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将特色品牌打造成优势产业。要选择优势项目,打造区域优势公共品牌。重点抓好茉莉花茶、橄榄、李梅、食用菌等具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要选择支柱产业,打造知名品牌。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传统产品特点,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品牌,做到一个产业、一个品牌,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每个县市区都至少抓一个主导产业的品牌发展;选择强势项目,打造名优特和绿色、生态农业品牌。要推进专业村镇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引领、能人带动等办法,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
打造卓越品质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观逐渐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严可仕说,“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保护本国国民身体健康和农业产业,不断提高‘绿色壁垒’技术标准,条件越来越苛刻,一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大幅下降。”他认为,打造品牌农业,仅靠特色远远不够,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通过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卓越品质,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福州拥有4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7个专家工作站,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个(在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个(在建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4个。示范区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提升品牌奠定了扎实基础。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本市农业主导产品,以发展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加快福州市农业标准制(修)订速度,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在独具特色的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榄等行业,还要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抢占国际话语权。要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注重产品的更新,保持品牌活力。要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保持品牌信誉,围绕标准组织生产,运用原产地域保护措施培育大宗农产品区域公共名牌,采用标准化示范促进先进农业技术普及应用,用标准培训农民。要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发挥农业质量检测体系作用,突出对农产品中农残、兽残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严格实行质量认证制度和退出机制,推行GMP生产控制模式,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足牌头文章
“所谓牌头,指的是各类名优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各种国际认证等。”严可仕解释说,“品牌代表质量,代表信誉,代表竞争力。”他认为,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必须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及宣传工作。启动福州名牌农产品形象塑造工程,把农产品宣传列为城市重要品牌宣传,鼓励福州名牌农产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提升城市知名度。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是争创品牌的主体,在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要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产业联盟、协会推进产业壮大。要以农交会、绿博会、茶博会、有机博览会等为平台,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展示品牌形象,增加对接机会。目前,福州市共有百洋鱼丸等3项农产品(含加工产品)获得中国名牌;春伦集团的春伦牌茉莉花茶、闽榕公司的崟露牌茉莉花茶,光阳蛋品3个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大世界橄榄等42项农产品获得福建名牌;金海林牌干海带等12项农产品获得福州市产品质量奖。要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是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推广区域名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强各种认证工作。主要涉及环境方面的,有国际环境体系认证ISO14000和绿色标志认证,生产管理方面的,有种植养殖的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农药GLP(良好实验室规范)认证、兽药GMP(良好作业规范)认证,以及加工领域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认证等,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品牌农业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们将花大力气把它抓好!” 严可仕满怀豪情地说。
《中国品牌》2012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