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强
享誉全国的泊头火柴厂,如今早已找不到创造了无数行业第一的霸气,变得荒芜不已,被羊群占领。
无疑,取火技术的革新,冲击了曾经兴旺的火柴业。最终,这座给无数人留下了印记的老厂,没能迎来百年诞辰,在夕阳下暮气沉沉地“熄火”。
活在“过去”中
2007年退休的老职工王炳华,这段时间每天都会来到自己工作了30年的泊头火柴厂——在那座周围长满荒草的四层办公楼前,她养了一大群鸡。“都是散养的,不看着点,都快被野物吃完了。”
穿过已经锈烂的铁门,她向笔者讲起了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老厂。
1977年,只有16岁的她进入泊头火柴厂工作。“除非家长是这里的职工,否则外人很难安排进来。”因为父母都是厂里的老职工,所以从这里长大的王炳华对它更有感情。
从普通职工,一直做到成品车间的工段长,王炳华在这里工作、生活了整整30年。踏平脚下的荒草,她带着笔者参观了几乎整个的火柴生产流程车间。曾经喧嚣的车间里,早已空无一人,只剩下腐蚀严重的生产线和堆积的火柴半成品。在某个车间的墙上,贴着一张2006年的挂历,就在那年11月,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这家百年老厂停产。一切似乎是戛然而止,工人们用的饭盒茶杯,考勤表格,换下的衣服,依旧放在车间外的橱柜里,只是找不到了曾经的主人。
和眼前的衰败相比,王炳华更愿意讲述它曾经的辉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是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火柴生产厂。”据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末火柴厂最红火的时候,厂里有两三千工人,工人们每个月都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资、奖金,比当地其他行业多出了一倍还不止,“就连厂里的姑娘小伙在当地找对象都要挑来拣去。”因为那时在当地,在火柴厂上班是一件令人羡慕不已的事情。“家家户户糊纸盒,男女老少糊纸盒,曾是泊头当地一景。”有泊头火柴厂的老职工说,泊头当地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是靠家里糊纸盒养大的。
即便是在停产后的2007年,泊头在网上评选“十大城市名片”,结果排名第一的依然是“泊头火柴”。在距厂区两三百米的临街处,至今还立着泊头火柴厂的大门牌坊,正上方“泊头火柴厂”几个大字苍劲有力,背面“建功立业,千古流芳”的文字,却令人不免感怀。
在参观过程中,王炳华所言最多的,就是“那时候”,那时候的机器轰鸣,那时候的车来车往,那时候待遇的满足和心理的优越,都被她叹息着讲出。“凄凉,悲哀,惋惜。”重走完170多亩的老厂区,王炳华兀自说道。
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几名由泊头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安排的保安,懒散地坐在大门处,看护空荡荡的厂区。除了王炳华,还有人将羊群散养在了厂区内,废弃的库房则被当成了羊圈,无数个王炳华,正在慢慢接纳这座百年老厂逐渐消亡的现实。
失败的自我救赎
从风光无限,到暮气沉沉的消亡,这座百年老厂也曾多次尝试自我救赎。曾在泊头火柴厂任职一把手达16年的王维龙,回忆起那些曾经,不止一次扼腕叹息。“如果能成,火柴厂绝对不会倒下。”
1970年8月,大学毕业的王维龙离开故乡天津,入职泊头火柴厂,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起家。18年后,在承包责任制改革试点中,他成功当选火柴厂一把手。回忆起往事,已经67岁的王维龙神采飞扬。据他介绍,按照自己制定的“启动市场、扩大市场、控制市场”的战略,在上任70天后,他便组织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展销会,打开了此前并不景气的市场,价格也由每件(1000盒)20元提升至最高70元。
资料显示,1990年泊头火柴厂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后,1991年和1995年又分别达到1044.29万元和1188.43万元,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随后,开始走下坡路,1997年利润剧跌至33.2万元。
为缓解颓势,王维龙决定借用外来资金和技术融资改造这座老厂。
1997年,泊头火柴厂与瑞典火柴集团接洽商谈合资事宜。王维龙表示,当时瑞典方面开出的合资条件是,出资7000万元控股70%。“当时火柴厂生产性资产,估算也就5000多万元,这样算下来,外资的条件非常优厚。”但重重阻力下,合作不了了之。
1998年,泊头火柴厂进行股份制改制,企业变为全员持股,从董事长以下至普通工人按照从80万至2000元不等的出资比例,集体买下了火柴厂,每人每月享受1%的股权分红。
此后,这座百年老厂背着沉重的体制遗留包袱继续前行,在2002年,首次出现经营性亏损。也认识到火柴业属于夕阳产业的王维龙,提议进行“房地产+火柴”的发展模式。因为当时泊头火柴厂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王维龙希望把房地产当作救命稻草,成为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储备项目。
在时任泊头市领导的支持下,不到一年王维龙就取得了房地产开发资质、注册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其中公司名称还借用了“泊火”最早称谓“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中“永华”的字号。不过就当万事俱备的时候,泊头市领导班子出现人事变动,本来受到大力支持的泊火房地产计划无疾而终。
“被破产”的命运?
改制、收购,经历了种种自我救赎的泊头火柴厂,最终未能在逆境中成功“突围”。因严重亏损,“泊头火柴厂”在2010年4月6日,正式宣布破产。
但关于这座百年老厂破产的说法,却另有其他版本。
在王维龙看来,泊头火柴厂的倒下是在他离任以后。2004年,准备去沧州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作的王维龙,辞去了火柴厂的职务,继任者为潘丰华。“新领导班子能力不强、不团结和错误估计形势贻误时机是火柴厂最终倒下的关键原因。”王维龙说,自己离任时,火柴厂不仅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反而有着丰厚的家底,这其中包括多条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数量可观的成品库存。
“2005年以后火柴市场回暖,连小火柴厂都开始由亏损转为赚钱了,而泊头火柴厂在2006年由沧州市交由泊头市管理后,被要求停产,是错误地决定停产清算。”按王维龙的说法,企业停产后,一些厂领导或在当地小火柴厂兼职,或公开辞职后在小火柴厂任职,有的还或明或暗地支持帮助本是竞争对手的小火柴厂。2010年,停产5年后的泊头火柴厂才进入破产程序。
未卜的前景
经历停产、破产后,泊头火柴厂最终迎来了最后的资产拍卖。值得关注的是,先后两次流拍后,第三次拍卖不得不转向网络。
最终的网拍能否落槌,尚不得而知。但王炳华觉得,已经不再关心这些了,2010年企业破产后,自己便和这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企业割离了关系。比起那些下岗的年轻工人们,每月领着一千多元退休金的她,既无奈,又满足。
搬离了火柴厂区的王维龙,在接受采访时,仍会不时地感慨和幻想,“如果那次和瑞典合作成功了,火柴厂是不是已经发展成跨国大企业,产品也已经国际化了?”至今仍在家中等待职务调动的他,正在准备撰写回忆录,按照他的计划,他希望能够出版一本记录泊头火柴厂百年兴衰的书。
在这个百年老厂兴衰史中,直系军阀冯国璋留下过自己的印记。1916年,泊头火柴厂遭遇变故资金无法周转时,冯曾入股4万元现洋,并帮助疏通关系,使企业起死回生。但如今,即便再有资金注入,它也再无回天之力。
进入厂区左手边的办公楼前,十几棵无人管理的碗口粗枣树,如今却挂满了果子。知情者说,这些枣树都是原来的厂领导在请人看过风水后,特意栽植在办公楼前的,但最终,它们没能带来祈愿中的好运。
《中国品牌》201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