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祝义
近期的白酒行业似乎有点不平静,自从“国酒茅台”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初审并发布公告开始,便引发公众和舆论广泛关注。紧接着又有不少企业陆续提交了异议书。其实,从另一角度看,此次事件充分反映出了茅台酒在我国白酒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暂且不说茅台酒的商标定论,单说茅台为中国白酒事业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据《2012-2016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现状研究及投资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白酒的产量达535.2万千升,同比增长17.20%。6月份,我国生产白酒101.64万千升,同比增长17.38%。分析人士认为,2010年-2012年是白酒行业获取超额收益的又一“黄金三年”。正是在这样大环境下,国内白酒的企业又为市场开始重视商标和品牌。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注意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专注那些具有深厚白酒文化,出色品牌影响力和优良酿酒工艺的传统名酒上。分析认为,以茅台酒为代表的优秀白酒品牌将在下半年可能再次获得巨大市场,赢得价量齐增的表现。
茅台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茅台酒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和品牌影响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中,茅台都保持着一丝不苟、事无巨细的态度。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茅台,可以发现茅台创造了聚沙成塔的可喜成绩。用茅台人的一句话来说:茅台酒的秘密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
茅台是在业内提出“绿色供应链”的先行者,早在十年前,茅台便在行业内率先建设有机原料种植基地。在有机原料种植基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方式和规则,遵循前辈们的耕作技术,春种秋收,人工除草。用最纯正的种子,最天然的农家肥,或者施用酒糟加工回归土地的有机肥,整个种植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杀虫,而是在种植园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彻底杜绝农残,保证了种植过程每个环节的绿色有机。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种植,奉献出了不可替代的有机原料,从源头保证了国酒茅台的卓越品质。有机原料种植基地也因此被誉为茅台酒生产的“第一车间”。
随着低碳时代对“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呼吁,茅台又进一步加快了从细节之处促发展的步伐。茅台在近年来提出了“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概念。其中“绿色茅台”引起行业的高度关注。“绿色茅台”的理念在包装的各个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茅台一直不断探索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改进包装材料质量,包装档次和防伪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茅台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在不断探索改进:蔗渣纸、石头纸等更低碳环保的材料,逐步进入包装材料使用;在茅台系列酒中,新茅台王子酒、新茅台迎宾酒的内托,采用了绿色可降解的PET材料;甚至王子酒外盒包装的结构设计,底座和盒身的连接首次采用了全纸质插销结构,完美的一体化设计,不仅合理而有效地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不容忽视的绿色环保意义;包装印刷采用有机大豆油墨、水性胶、水性膜等,以杜绝苯、铅等污染,减少了对石油产品的依赖,力求将食品安全做到极致。
最值得关注的是茅台“变废为宝”的工程。在酒行业中,酒糟是白酒生产后的废弃物,在目前的产量上,茅台集团每年丢糟6万8万吨。随着茅台集团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加,极为庞大。因此,茅台集团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已成功应用翻沙和碎沙生产工艺对酒糟进行有效利用,填补了茅台集团中低档白酒的空白,改善和调整了产品结构,目前年产量已达2500吨左右,累计产值5亿多元。
其次,通过工程蝇对茅台丢糟的生物转化,可生产昆虫蛋白、甲壳素等新兴资源高技术产品。“家蝇幼虫生态转换酒糟生物质技术”是茅台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这个过程会加速酒糟的熟化,并提高其有机质含量,最后再把繁殖的蝇蛆和熟化的酒糟等加工制成甲壳素、壳聚糖、蛋白胶囊、生物有机肥料、饲料等10多种高科技生物产品。
正是通过注重细节、尊重自然的发展思路,茅台酒才会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茅台酒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贵州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曾说:“由于茅台酒只能在茅台镇上生产的特殊性,因而保护好茅台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这里独特的水文、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等资源,也就意味着保护好了茅台酒可持续发展的明天。因此,茅台酒厂将生态环境视为生命,将环保事业当作未来进行经营。”
《中国品牌》201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