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萍 武志军
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英农业)是一家以樱桃谷鸭加工为主,从祖代种鸭繁育、父母代种鸭(种鸡)孵化、商品鸭(鸡)养殖、屠宰冷冻加工、熟食加工、饲料生产、羽绒加工等系列化生产于一体的国家大型禽类食品加工企业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经过20年的不断拼搏,华英农业迅速完成了从中国鸭王、亚洲鸭王,再到“世界鸭王”的大跨越,成功超越了与其合作的英国伙伴,具备年屠宰加工樱桃谷鸭1亿只,肉鸡8000万只,熟食6万吨,羽绒2万吨,饲料12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鸭产品产量占全国工厂化生产的30%以上,鸭屠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引领中国鸭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现在的华英,除了饲料原料以外,完全实现了从种鸭(鸡)繁育孵化、商品鸭(鸡)养殖、屠宰冷冻加工、熟食加工、饲料生产到羽绒加工的系列化生产,成为目前世界禽类行业中生产链条最为完整的加工企业。
华英农业从1991年成立以来,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小区”的发展模式,把农户和市场有效对接起来,生产规模由小到大,带动能力由弱到强,产业发展由单一到多元,使鸭禽产业逐步成长为豫东南区域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养殖、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华英模式”。
在“华英模式”的强力拉动下,如今,华英农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樱桃谷鸭加工基地,赢得“世界鸭王”的美誉,产品远销到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东、欧盟等多个国家与地区。这一切,与华英农业董事长曹家富的奋力拼搏,“华英模式”的强力拉动,质量管控的日臻完善密不可分。
独具创新的“华英模式”
华英农业地处河南省南部的潢川县。豫南是革命老区,深处内陆,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1991年11月,中英两国关于樱桃谷鸭项目合同的签订,正式拉开了今日华英农业发展的序幕。诞生初期的华英农业,没有现成的产业化社会资源,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企业发展初期的种种困难,曹家富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华英农业投产之初,正值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型时期,各地都在探索如何改进农业模式,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的有效方法。曹家富在探索中发现:只有引导农户转变观念,切实保证农户利益,才能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为此他前后采取了两大政策。
一是与农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连结机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首先以合同形式规范公司和农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公司与愿意从事鸭养殖的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实行“订单农业”。从鸭苗投放到成鸭回收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其次,制定完善了“五保一扶一优”的养殖优惠政策,“五保”即:保证提供合格的鸭苗;保证提供足量的全价系列饲料;保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保证按时回收商品成鸭;保证养殖农户达到公司的收购规定后,有一定的养殖利润。“一扶”就是对鸭苗、饲料、鸭场建设所需资金进行扶持;“一优”就是养殖农户用现金购买鸭苗和饲料时,给予一定的让利优惠。“五保一扶一优”政策的确立,使农民经营的灵活性、积极性和公司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既保证了公司有稳固的原料基地,又保证了广大农民的普遍增收。1999年,曹家富又对政策进行优化,加大了现金购买的奖励力度,鼓励有一定积累的农户现金结算,使农户变成拥有独立核算能力的经营者,便于公司集中财力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双方关系的转变,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达到了高层次的运作水平,使公司效益、农户利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是实施养殖产业链条再造,大力发展社会养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来分散的农户养殖模式已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对农产品高标准加工的实际需要,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禽产品加工、流通、出口的重要因素,尤其成为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的借口,这就要求对原来的产业链进行有效的改造。如果把产业链比作一条龙的话,那么在产业链再造过程中,除了对中游和下游加大运作力度外,还对产业链的上游的再造倾注更大的精力。华英农业在坚持保护社会养殖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行集约化、科学化的养殖模式,果断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在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近260平方公里无疫病区内,陆续兴建了58个大中型商品鸭养殖场。通过建立这些标准化的养殖基地,有效保证了华英农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公司出口创汇能力。同时,在社会养殖发展上,华英农业采取“定期检查,优存劣汰”的办法,使现有养殖场户全部实现工厂化、格式化,保证了鸭源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优势。
经过再造产业链,华英农业的“公司十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得到创新,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华英农业共拥有社会养殖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化养殖场800多个,年养殖樱桃谷商品成鸭5000万只以上,直接从事养殖的产业工人达6000人,为公司提供了60%以上的加工鸭源,受益农户占全县脱贫农户的30%以上。同时,公司也拥有基地及小区养殖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年养殖樱桃谷2500万只,为华英产品的顺利出口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健康鸭源。20年来,在华英模式的带动下,华英农业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岗工人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解决了几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进一步拉动了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商品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日臻完善的质量管控
食品安全是华英农业的第一要务,保证食品安全首先就得从养殖源头抓起。为此,华英农业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控水平。对所有标准化养殖场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防疫、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收购。特别在用药方面,加强了对违禁药品的管理,并设立了每批成禽进厂后的必检关,避免源头疏漏。华英农业还专门成立了养殖事业部,进行全程服务指导,让农户能够放心养殖,有效保障了标准化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围绕养殖和食品安全,成功构建了疫病防治、残留控制和加工质量卫生保证三大体系,建立了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为健全内控机制,打牢食品安全根基,华英农业在养殖、生产加工各环节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并配备了质管、技术、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持部门。特别是在养殖环节,公司建立了三级兽医管理体系,保证了养殖标准化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养殖源头质量的稳步提升。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影响市场竞争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华英农业在狠抓养殖源头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了ISO9001、ISO14001和HACCP等标准管理体系的实施完善和提高工作,做到了从原材料进厂验收、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生产工艺规范、产品出厂检验等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跟踪管理,通过时时监控,层层把关,使华英的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为提高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更好地适应产品出口的要求,华英农业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要求的基础上,以对欧盟注册为契机,构建更加稳定的六大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养殖管控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重大动物疫情报告与应急体系、诚信建设体系等),加快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企业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可靠。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的肉类展览会、家禽交易会、推介会、联谊会、促销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食品专家对华英的技术、研发能力、结构调整进行综合定位,全力实施“绿色食品战略”。决定从原料生产环境、原料采购、养殖环境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运输营销、服务宣传等全过程达到多层次的绿色化、环保化,把真正令消费者放心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此外,华英农业十分重视生产加工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华英工业园区五期大的工程建设中,主要设备设施全部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建造,代表着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完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预冷、精细分割和规模化、标准化冷链生产,彻底改变了传统加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简单粗放、卫生质量条件差等问题,使西方先进技术与中式工艺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华英农业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为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方便、营养的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年的风雨征程,华英农业成绩斐然。面向未来,华英农业董事长曹家富表示,将持续走在世界水禽行业发展的前列,保持“世界鸭王”地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禽肉产品。
《中国品牌》201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