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撰稿人 刘国庆
制度的力量,是一种由人制定的、反作用于人的、再经过修正和不断被完善的一种程序、一种主义和一部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典。除了人人平等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以制度的力量来调动起千军万马,来完成企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来促进企业业绩由低迷向高峰的演变。
贤人之“贤”,先是产品创新,然后是产品创新必须的人才创新,再后是人才创新必须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最后是企业全面创新之后的业绩飙升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成为一个人才频繁流动的平台。如同联想一样慢慢靠近现代管理制度,创业者腾出位置,给团队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志高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一系列人事布局能确保企业稳健发展,更好地达成未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郑祖义是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自2005年起担任志高常务副总裁,一直参与公司的全面管理,是实现志高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最佳人选。黄兴科曾先后担任志高产业链多家企业的总经理、志高采购中心总监及副总裁,拥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多年的实战经验,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可与郑祖义携手担当公司掌舵之职。”
2012年1月4日,志高控股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技术专家郑祖义接替雷江杭出任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和董事会副主席。而1月1日起,郑祖义已获任志高空调董事长;黄兴科获任志高空调副董事长兼总裁。
其实,志高此次调整并不是临时做出的决定,一两年前已经开始铺垫。早在2010年志高空调上市一周年时,李兴浩就首次透露“选接班人,心里有数!”他在众多媒体面前坦言,只要这个人有能力做好企业,就可以将位子交给他,不一定要是他的家人或亲戚。
那么谁将是下一个志高掌门人?此前,李兴浩总是不厌其烦高调宣称,只要找到比现在做到更好的人,他可以立马退休。字里行间曾透露,志高公司有很多优秀的经理人,在未来都有接班的资格。
很多人会吃惊,为何李兴浩不将企业传承给子女们?他说:能把最富有的企业交给认为最优秀的人,而不是送给自己的女儿,这样才能让企业继续发展,如果送给女儿,反而会增加她的负担。
尽管这样的答案让一些人觉得李兴浩仅仅是作秀,喊口号而已。他却坚持认为一个人要吃要用的需要很少,到时女儿有500万元就够她吃用的了。但如果给她1000亿元,就会累死她,而且她的资产可能越来越少。
在李兴浩的眼里,他只坚持一条标准,那就是“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最终,他选择了技术出身的郑祖义。业内人士认为,李兴浩对空调业务放权后,志高空调操作团队趋于年轻化、技术化,将有利于应对当前空调业进入寒冬的局面。而在出此公告之前,志高于2012年1月1日推出首台抑菌铜Cu+变频空调作为2012冷年开盘以来浓重的一笔,这浓重的一笔便是出自新任董事长郑祖义之手。
志高空调董事层大变脸,技术路线又抛之而出,志高不是随意插科打诨,志高还真是“因缘机巧”下的企业重新定位。
“技术”驱动交接选择
对于志高空调此次董事层大换脸,很多业内资深观察家认为,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因为,受2011年市场环境拖累,又面对2012年空调行业形势复杂等难以把控的局势,李兴浩本人不再倾力于一线、抽身退至更需要他的位置上更重要,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对于李兴浩本人来说,通过这次董事层调整,他对自己的兴趣与精力重新作了调整,解放自己,将更多关注于资本市场,投身于企业战略研究,这对志高将来的企业发展而言很重要。
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向来说,董事层和执行层应分清权责,这更利于董事层和执行层在不同的角色上实现不同的目标,利好上市公司管理。李兴浩在上市公司和子公司中挑的担子太多并不一定利于公司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至于未来空调行业的竞争,下一步企业在专业领域里的技术竞争与产业链布局更关键。从郑祖义个人背景来看,56岁的他是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曾任格力高级技术顾问兼研究所所长、科龙空调总经理,2005年起加入志高,担任志高常务副总裁,一直参与公司全面管理。郑祖义在格力与科龙的历练,以及在家用制冷空调领域中具备的专业经验,都更利于提高志高在技术竞争上的空间。
可以说,郑祖义2005年离开科龙加入志高后,就将其在科龙履职的优势成果嫁接给了志高。顾雏军时代的科龙,企业定位是回归空调制冷制热的本质,即追求空调高能效比的技术理念,而郑祖义是这一理念的操作者。反观志高发展的这几年,一直都强调空调高能效,这正是郑祖义所传承的科龙的技术套路,也是郑祖义进入志高后对其所作的企业技术定位。
郑的贡献不仅于此,他的加入,补缺了志高的一条短腿。事实上,在空调行业发展的头几年,志高是在三四级市场以中低端价格优势取胜,但其品质却不突出,郑的到来将志高从这一短板中逐渐解脱出来。在业内人士看来,调整后的志高董事会,技术专家型占有大多数席位,这是志高转型升级、继续强化“技术领军”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坚定“造世界上最好的空调”企业目标不动摇的生动诠释。
对于高层这般人事布局,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志高逐步淡化家族企业色彩,启用职业经理人团队从而“去家族化”的表现。
《中国品牌》201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