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林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礼仪之邦,更是世界接待服务业的发源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酒店业已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万家酒店、宾馆、饭店、度假村等接待设施的庞大行业,直接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超过1000万。按照粗略统计,中国酒店、宾馆、饭店等的行业总资产应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状,中国旅游业仍会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我国旅游业经济的一个主要支撑就是酒店业。未来10年,中国酒店业将是一个大发展阶段。目前,中国酒店业已成为各类资本高度关注的投资领域,每年进入酒店行业的新增资金700亿至800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酒店业,特别是中国民族酒店业长期在制度下大面积亏损,我国本土酒店行业的繁荣,掩盖了中国民族酒店行业的空洞。按照国家旅游局从星级酒店的统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品牌酒店集团管理着我国20%的高星级酒店,但是,国际酒店集团品牌企业却获取了我国高端酒店业80%的利润。截至目前,共有41个国家的近70多个品牌“抢滩”进入中国酒店业,国际上十大酒店集团均已进入中国市场。毫无疑问,国际酒店品牌在推动中国酒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中国市场上获取了巨额的利润。长期以来,中国酒店业成百上千亿的“白银”外流,这是我国民族酒店业的“失土之痛”。
在我国整个酒店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出亏损局面的关键时期,中国酒店业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历史的新机遇。笔者认为,大力发展中国酒店业,需要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政策扶持酒店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行业,历史证明,它的蓬勃发展,给中国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重视强力发展中国酒店业就是大力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在一个地区的传播与渗透。下一个时期,我国要像改革开放之初一样高调重视酒店业的发展,推动酒店业的良性发展其实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向纵深迈进的一个缩影。一个地区酒店业经营的好坏其实就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好坏的“晴雨表”。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旅游法》。作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中国,要用政策法规和良好体制去规范快速发展的中国酒店业。
加强管理国务院在多次机构调整与改革中都保留了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曾为国家旅游总局)。加入WTO以后,中国很快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大发展。旅游业的大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经济振兴。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密不可分。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旅游业全面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将国家旅游局恢复到“国家旅游总局”,并作为一个正部级单位行使行业管辖与协调权。另外,为了有利于中国酒店业的良性整合与健康发展,新的国家旅游总局可参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内设一个“酒店行业管理局”的二级局,将中国的各部委办及央企中投资管理的规模型酒店及有关职级人员统统划归到这个“酒店行业管理局”,以便在未来时期进行有效的行业整合和管理,更好地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集团化发展。
走集团化道路目前,中国比较上规模的大型酒店集团有“上海锦江”、“首旅建国”、“南京金陵”等,尽管“上海锦江”已进入“世界酒店集团300强排名的前10强”,但这样的“成绩”远远不够。目前,中国十多家本土国有酒店集团管理酒店仅占700多家,中国国有酒店集团自有资产酒店仅300多家。我们一个国家的本土酒店集团管理的规模却远远达不到“洲际酒店集团”(拥有3500多家酒店)或希尔顿酒店集团(拥有2700多家酒店)一家企业的规模。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国的酒店集团化发展,给予体制上进一步创新政策,让更多的政府部门和机构下的企业尽快剥离、脱钩、走向大市场。我国在30年酒店行业发展和集团化进程中已积累不少经验,完全有能力、有条件通过扩张、兼并、重组和品牌输出,打造出几个世界著名的酒店集团,真正使我国酒店集团企业走上“人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品牌国际化”的“四化”道路。
优先扶持民企投资多年来,笔者在国内许多地区考察酒店业时发现一些不良现象,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以引进国际酒店集团品牌和入住外资品牌酒店管理为荣。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把引进国际酒店集团品牌当作招商引资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众所周知,国际酒店集团品牌在一个地区进入,它将会得到中国地方政府的诸多政策性优惠与扶持。大量引进外资和引进外资企业品牌,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期是可行的。时值今日,外资酒店集团通过品牌、管理技术和资本进入我国,已占据大量的市场,并获得巨大的利益。我们一味如此向往追求所谓“国际品牌”显然不利于中国民族酒店业未来大发展,更不利于打造我国的世界著名酒店集团品牌。2007年,浙江宁波就出现一件不公正的事情:某著名民营酒店集团购买一块投建酒店的土地比某国际著名酒店集团购买的价格每亩要多几百万元人民币,结果,我国的民营企业集团只有放弃投资。在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夹缝中,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境况有时比较尴尬。如果中央政府更多地在资金、土地价格、税费等方面扶持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未来的酒店集团化发展将会更快、更有利,这对中国酒店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整合打造品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在重视诸多国计民生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中国的企业品牌和商号的打造与保护。中国曾因为种种原因消失了不少民族企业品牌。就酒店业品牌而言,目前,中国只有“海航酒店集团”等三家企业在欧洲投资管理了3家酒店,中国酒店集团品牌的打造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弥补酒店教育短板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酒店教育有很大不足。一个行业的振兴与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撑。严格来讲,我国除了“上海旅游专科学校”之外,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酒店管理学院”。可以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深谙待客之道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一个拥有30多万家酒店、宾馆、饭店、度假村等庞大行业,却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产业链与之相匹配,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承受的发展短板,必须尽快弥补。
弘扬中国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一个行业经济的强势发展,都与重视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与精神分不开。历史上,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都曾深受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影响。几千年来,伟大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08年3月31日,笔者曾联合我国近百位专家、企业家在上海筹备成立“世界酒店联盟”,让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更多更好地交流,为推动中国酒店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2009年11月,我们在海南召开了“世界酒店联盟大会”,让更多国家的人们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发展的伟大成果。在大力发展酒店行业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中国文化和精神在这个行业的体现,让酒店业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优秀传播载体,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
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上拥有崇高地位之后,这个国家的企业也将在国际上增添更多的无形资产。在诸多重大国际、国内事务活动中,中央政府有必要让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对于中高层领导人来说,一定要把“住自己的酒店,坐自己的汽车”当成一种责任和爱国行为,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一个个行业,彻底治疗我国酒店业等行业的“失土之痛”。只有这样,我国民族酒店业才能逐步改变在世界酒店业大发展中充当“配角”的尴尬地位。
《中国品牌》2013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