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品牌》>>
守旧则亡 创新则活
2013-08-22 16:10:4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本刊特约撰稿人 苏贝

   在跨界创新时代,众多企业家考虑更多的问题是,企业跨界创新的方向在哪里?以诺基亚为例。这家公司2003年在美国手机市场上占据最大份额。但是,它的塞班操作系统的销量早已被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安卓手机超过甚远。难怪它的首席执行官对员工说,他们现在就像在一个着火的甲板上:要么跳到冰冷的海里,要么就被火烧死。

    迷途不知返

   不管我们多惋惜恋旧,不管我们对昔日的大牌多忠诚,时代就是不会停下脚步照顾老弱病残。如果别人献计献策让你变法维新你还以为是杞人忧天,如果直到刀架在脖子上了你还以为是个玩笑,那你没有选择了,该下台了。

   如同当安卓系统兴起之时,诺基亚还在梦境中享受其行业老大的鲜花和掌声,拒绝改变,拒绝接受安卓的投靠,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一点一点吞噬掉……等到惊醒过来安卓已经瓜分了手机市场大半壁天下,没有给诺基亚任何还击之力。与微软的合作也在两年之内显露出诸多弊端,相当于苟延残喘,诺基亚的智能手机份额已经从15.8%下滑到5%,人们已经默认了诺基亚的淡出。

   诺基亚因塞班称霸手机市场太久了,以至于麻痹了神经,当塞班被超越,诺基亚理所当然被淘汰。所以马云说新的革命到来的时候,昨天做的越好的企业今天越倒霉。

   因为别人都来抢占地盘了你还在做梦,那还是不要醒来好了,醒着看见自己被咬死只会更痛,不如直接被送火葬场。

   和诺基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HTC,它敢于跨界没有固步自封,却赢得了世界。对很多智能手机厂商而言,三星有着颇为奇怪的身份,它既是你的上游供应商,又是你的对手。一些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可以描述这个资源垂直整合帝国的实力:在有关智能手机的核心部件中,NANDflash闪存芯片三星占4成,全球DRAM芯片5成的产能被三星控制,而高品质的面板近8成来自三星。手机设计与组装制造、下游的零售渠道进行了布局,一条龙下来,几乎可以控制智能手机35%〜45%的硬件成本。

   于是在硬件层面的整合难有成效之时,HTC便采用了向软件及服务的“跨界”战术突围受困之局。同时进行了频繁的跨界并购,最小的并购数额也在1000万美元。如参与收购了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注资内地移动互联网生活服务商丁丁网(主要是LBS+本地生活优惠券)等等。所以,对于诺基亚来说,HTC的胜利不是品牌的胜利,而是跨界的胜利。

    守旧难创新

   同病相怜的柯达和乐凯也曾犯同一个毛病。它们曾经风云一时,而且有过为期4年的联姻,之后为了转型柯达提出与乐凯分手。但是柯达醒来的速度不够快,转型太晚了,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可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

   然而乐凯则一直保有自己的其他产业,在胶卷行业整体没落之初就加大自己其他产业的投入力度,所以得以退出胶卷行业依靠其他产业成功转型。从传统的感光材料制造商转型为高性能膜材料、数字印刷材料、数码影像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中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数码影像材料、数字印刷材料科研、生产基地,我国平板显示器用中高档光学薄膜和薄膜深加工产品的大型研发、生产基地,我国特种感光材料、特种薄膜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在新变革中,柯达的没落成了传统企业在科技进步面前狼狈逃窜的典型,乐凯重打旗鼓另开张,得以全身而退,是一种莫大的勇气。

    走向转型路

   传统大型企业的跨界转型在新行业领域或许会落后于新同行,但是如果不转型就像一辆华贵的马车套在一匹老马身上,其前路只能是越走越艰难。开辟新道路虽然坎坷但是充满希望,因为转型的大企业毕竟保全了自己的企业和众多员工,多年的积累也会成为重新起航的坚实基础。

   诺基亚、HTC和柯达的案例,不仅仅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和竞争的惨烈,同时也告诉我们,创新战略思维的重要。什么是代表潮流的东西?怎样去抓住它?千万不要安居在已有功业的舒舒服服的安乐窝中。世界上最难的是挣脱思维习惯的圆周向新的境地飞去。

   其实,对于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来说,跨界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生存和领先,失去了创造力就失去了企业的原动力。而一个创新的理念,不仅会为企业带来受益,更有可能对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没有侥幸一说,有多少大型企业,在新兴产业大势来袭面前,面临或者转身或者破产的单项选择?越大企业越尾大不掉,缺乏创新是软肋,成了众多传统大企业坍塌的催化剂。不拼命挤进跨界转型的队伍里,就默默的排队等候死期的到来吧。

    《中国品牌》2013年7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