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研优势 服务经济发展
——记延边大学农学院院长 严昌国
本刊记者 姜美玉
20多年来,他始终站在培育民族肉牛品牌的战略高度,开展延边黄牛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延边黄牛养殖企业的牛肉产品获得了“延边名牌”产品称号;他深入研究延边黄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延边黄牛养殖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了延边黄牛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和示范。他就是延边大学农学院院长严昌国。
经延边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虎林引见,记者采访了严昌国。
“我爱养黄牛”
现任延边大学农学院院长的严昌国,是吉林省延边黄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延边黄牛良种选育与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谈起归国养牛的经历,他说:“我爱养黄牛”。1998年,严昌国留学归国,回到延边大学农学院继续任教。他深入研究延边黄牛产业发展趋势和延边黄牛养殖关键技术,组建了以延边黄牛选育与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的科学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攻克了产业化生产技术中遇到的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努力实现了延边黄牛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和示范。
珲春市是延边黄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了将研究成果与延边黄牛养殖实践相结合,严昌国带领延边黄牛养殖技术骨干,深入珲春市吉兴牧业、珲春市天一牧业有限公司等黄牛养殖企业,及时解决企业及养殖户遇到的生产技术难题,指导企业和农户科学养牛。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始终坚持专家大院的运行模式——即“专家+ 企业+示范农户”,扎实推进了珲春市黄牛养殖产业化进程,累计推广实用技术10余项,编发科技资料3000余册,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通过延边黄牛饲粮优化及营养调控技术的示范及推广,提高了珲春延边黄牛牛肉品质,延边黄牛养殖企业的牛肉产品在2005年获得了“延边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延边天一牧业高档牛肉生产获得成功,每头牛产值由6000元增值到30000元,增加利润15000元。珲春吉兴牧业每头牛产值也由6000元增加到12000元,利润由700元增加到3500元,年出栏1000头,其利润增加到350万元。在严昌国科技团队的带动下,珲春市延边黄牛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延边黄牛产业是延边大学农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缩影。多年来,延边大学农学院始终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严昌国告诉记者:“要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科研水平,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科研成果的推广,密切与生产、技术、企业的关系,并获得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产生名校、名师效应,反过来也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的发展。科研工作是整个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龙头,做好科研工作,多出新成果,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才能有牢固的基石。
近年来,在严昌国的倡导下,延边大学农学院积极围绕延边州的经济建设,大幅度提高学院科研经费总量、提高学院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总体指导思想。主动与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并以此带动学院科研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增强相关学科点自我建设与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该学院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共建了“蛟河市海青林场食用菌和药用菌科研基地”、“汪清县春阳林场食用菌和中药材基地”、“汪清县五味子中药材基地”、“龙井市华龙集团黑熊养殖与人工繁殖基地”、“珲春市天一牧场延边黄牛基地”、“延吉市公园花卉教学科研基地”、“珲春市敬信‘图们江下游沙丘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示范区’”等20多个长白山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基地。不仅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广阔舞台,而且有力地支持了该院学生的教学实习。
“抓好科研引领和学科建设”
在严昌国看来,抓好科研引领和学科建设是延边大学农学院的两大任务。
学术带头人是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搭建学术梯队的核心。严昌国说:“首先,选拔和造就学术带头人,组建知识、专业、年龄及学位、学源结构搭配合理的科研团队,以科研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可以实现科研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其次,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采取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机制,一方面大力吸引人才,扎根边疆,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进和交流并用,为学术带头人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创造条件让学科带头人潜心学术研究。”
发挥科研引领和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逐步完善现行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对此,严昌国表示:“首先在财力上予以倾斜,保证科研经费充足,加大精品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精品,并使激励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对取得重大成果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除按学校规定予以奖励外,再追加一定数量的经费进行深入研究,或其它大项目的研究,以期再创辉煌。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应扬长避短,发挥个人所长,对科研实力强的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简化申请程序,完善学术假期制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科研薄弱的学科,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家论坛、学术沙龙和项目合作的办法,打造学术平台,提升科研实力。”
发挥优势学科、主干学科的技术优势,争取重大项目, 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主导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生产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如今,在严昌国的带领下,延边大学农学院正在进一步走出校门,深入各行业、企业,寻找亟待解决的课题,在真诚合作中出成果,上水平,逐步形成社会效益显著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不断提高知名度,取得社会信任和支持,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办学资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链接:
严昌国及延边大学农学院简介
严昌国,男,朝鲜族,1960年1月1日生,吉林省汪清县人,现任延边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7月毕业于延边农学院并留校任教;1991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经济动物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2月毕业于韩国江原大学校大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7月至1994年12月任延边大学农学院科技处副处长;1998年3月至2003年7月任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主任;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任延边大学农学院副院长;2009年4月至今任延边大学农学院院长。
近3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地方项目3项。先后获得省级科研奖4项;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获得“延边黄牛星火专家大院首席专家”称号;2005年被吉林省人事厅批准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延边州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获得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2011年由省委组织部授予“吉林省高级专家”称号。201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以来发表论文、专著100余篇(部)。现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中国动物营养学会会员,中国养牛学会理事,吉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事理长;吉林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延边州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讲授课程:养牛学及部分研究生课程。
延边大学农学院创建于1949年4月1日,1996年4月,并入延边大学。学院现有7个系,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管理4个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硕士授权点7个; 全日制在校生近两千名。
在教师梯队建设方面,学院已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46人,讲师51;获博士学位75人,硕士学位5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5人,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吉林省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霍英东教学奖1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延边大学农学院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教学科研为主题,以科教兴农为已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开放式办学思想指引下,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现已形成以“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长白山生态建设”为依托,以“延边黄牛”、“苹果梨”、“菌物”、“中药材”、“民族食品加工”和“烟草”等研究领域为重点的科研项目体系。自2003年以来,该学院争取各类科研项目320余项,其中农业部重点项目1项,973项目1项,自然基金43项,省部级51项,累计经费2147.06万元;出版著作89部,发表论文2540余篇,其中SCI 88篇,国外期刊109篇,国内核心1220余篇。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7项。
《中国品牌》201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