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统领全局驱动经济绿色转型
——访中共三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昌贤
本刊记者 刘文镇 特约记者 聂晓平
“山中有城,城在林中”——三明,是中国的绿色之都,素有福建“绿色宝库”之称,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县”、“中国高山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且工业基础雄厚,是福建省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拥有机械、冶金、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三明市按照“培育一批、争创一批、打响一批”的工作思路,以支柱产业为龙头,以质量为核心,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争创名牌、加快品牌升级,打造出一大批质量好、效益高的品牌,有力地壮大了三明的综合经济实力。
质量引领 筑牢发展根基
质量发展是国家或者地区由大变强的内在需求,全面夯实质量根基,才能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朱昌贤认为:“加强质量工作、坚持以质取胜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推动建设质量强市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2012年,三明市出台《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大力实施“质量兴园”和“质量提升”两项工程,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带动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积极构建质量技术支撑、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诚信监督和质量评价四大体系,有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针对2012年三明成功举办首届市政府质量奖,朱昌贤强调:“政府质量奖考量的不仅是企业的产品质量,而是广义的‘质量’,要求企业发展为客户、员工与公众及社会创造价值和达成共赢,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转型升级尤为重要。”三明市质量奖的设立,为三明企业的发展树立了典型标杆,引导全市广大企业以先进为榜样,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并将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企业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动力,持续创造发展价值,为三明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品牌带动 积累发展优势
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名片,品牌经济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名牌产品集群的形成,需要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一直以来,我市把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作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建设质量三明、增强综合实力的主要措施。”朱昌贤表示,三明自1996年开始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名牌培育规划、名牌政策倾斜和品牌奖励政策,营造全社会重视品牌的良好氛围,全面推动名牌创建工作。
朱昌贤告诉记者,在坚持“政府牵头、部门主动、企业主抓”的原则下,三明形成了三大品牌发展特色。一是建立政府牵头的工作机制,使三明“育牌、创牌、响牌”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和发展;二是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品牌效益,并发挥品牌集聚和衍生效应,以品牌引领发展,以品牌树立形象,以品牌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改革创新 探索发展新路
2013年,三明在调整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组织开展352项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加快建设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项目。过去一年,三明市56家企业被省里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八大重点产业产值增长14.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8.7%。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三明谋划着更为远大的发展战略。朱昌贤介绍,2014年,三明将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落实工业产业链拓展延伸实施方案,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冶金及压延、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等六大产业链发展。同时制定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方案,加快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推动资源往产业集聚发展,有效整合三明良好的矿产资源。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推进企业技术、产品、品牌创新,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三明留三明就业创业。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非凡的智慧和超常的胆略,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对三明的改革发展,朱昌贤胸有成竹。借政策之力,乘改革之风,三明正阔步起航,以励精图治的发展举措和奋发进取的务实行动,在保持青山绿水常在的基础上增创三明工业新优势,为经济转型发展装上重要引擎。
《中国品牌》201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