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的是洋奶粉的高价局
显然,被“搅”动的,是高价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赚取超额利润之局。
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出生婴幼儿在一千万以上,庞大的刚性需求带动了市场规模的逐年递增,也带来了国外品牌的蜂拥而入。据统计,仅2009年后,就有超过100个新的洋奶粉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在一个国家有如此多的奶粉品牌,这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

本来是婴幼儿基本“口粮”的奶粉,在中国俨然成为了奢侈品,迫使中国父母冒着被拘留的风险去海外抢购奶粉。即使去年发改委开出了6.7亿元的天价罚单,仍然无法让洋奶粉低下价格高昂的头。
奶粉已经成为中国奶爸奶妈们的沉重负担。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每月大约要喝掉4罐奶粉,按280元/罐计算,每月奶粉钱即过千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2695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896元。这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奶粉钱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近一半,而农村居民一年辛苦所挣还不够一个孩子的奶粉钱。中国奶粉价格最高,中国消费者最冤,中国宝宝俨然成了洋奶粉的提款机。
搅醒了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
长期以来,对于洋奶粉的垄断高价,虽一直有“暴利”传闻,其幕后详情却鲜为人知。君乐宝上市后众多媒体的大范围报道,加上众多行业人士对奶粉市场的详细解析,无形中已让消费者彻底看清了洋奶粉的暴利内幕。
国内知名乳业专家宋亮表示:“食品行业一般净利润不超过8%,超过15%即属暴利。”从主要奶粉上市企业的公开年报来看,目前洋奶粉产品的净利润率普遍在20%以上,毛利润则更高,“暴利”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君乐宝国际品质牧场奶粉的净利润约为7%~8%,”刘森淼透露,“这已经大大好于我们酸奶产品的利润水平,酸奶只有3%~4%。”
洋奶粉的超额暴利,源于其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歧视政策。一罐900克标准装的婴幼儿奶粉,英国平均仅89元(换算为人民币,下同),荷兰仅90元,南非130元,澳大利亚136元,日本147元,国际平均价格也就125元。而中国均价则超过了280元,高出国际均价一到四倍。中国乳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表示:“君乐宝奶粉130元/罐的售价是一个正常价位,这与多数奶粉品牌在欧美的终端价格是一致的。”
洋奶粉敢于对中国消费者实行赤裸裸价格歧视的底气,源自其鼓吹的“品质神话”。但放眼近几年,洋奶粉接连不断的安全事故,早已戳破了其虚妄的“品质神话”泡沫。2003年曝光的“二恶英事件”,导致了全球大范围的奶粉召回,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2011年“重金属事件”、“福尔马林事件”、“铯污染事件”相继曝光,2013年“甲虫事件”、“肉毒杆菌事件”、“毒奶粉案”、“硝酸盐事件”等集中爆发,洋奶粉的“品质神话”正在消费者心中慢慢破灭。
君乐宝以130元/罐的颠覆性价格入市,已成为整个行业的价格拐点。与其说这是“搅局”,不如说是中国民族乳业的共同呐喊。消费者对这样的“搅局”,将乐观其成。诸多网友对君乐宝的低价行为持支持态度,希望“君乐宝能在注重品质的情况下把价格拉下来”。未来,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格管理下,随着更多优秀民族乳企的跟进加入,将是君乐宝能否“搅”得动、“搅”得成奶粉这个局的关键。君乐宝奶粉的“搅局”,有望成为民族品牌重新崛起、彻底打破洋奶粉垄断的开始。 刘翀 《中国品牌》201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