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品牌》>>
未来中国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世界级企业
2014-06-18 15:29:2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吴晓波

  在中国企业史上,1984年是中国的公司元年。之所以如此定义,当然不仅仅因为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更重要的是,1984年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此前,中国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主要的推动力量来自政治领导人;此后,城市改革被迅速启动,一个阶层——企业家阶层逐渐出现、形成、崛起,并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主力军。

  2014年,中国新一届政府再次启动改革,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从30多年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历史来看,今年是中国第四个改革周期的开始之年,巨变或许将在2014年发生。

  中国新商业领袖正在显现

  近年来,中国商业趋势最大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个大变化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到来。互联网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改变是空前的,它成了一个转动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

  第二个是全球化。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发生的。在《激荡三十年》完成的时候,我没有看到全球金融危机即将爆发的迹象。在2008年以前,中国制造其实经历了长达10年的黄金期。我们当时只是在讨论人口红利即将吃完,没有想到整个欧美市场会萎缩。欧美发达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以及新兴国家的崛起,对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格局中地位的变化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三是城镇化。2008年,大家认为房地产涨得已经差不多了,没想到2009年、2010年又翻了一番,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房地产的泡沫化变得越来越困难。

  柳传志、王石、张瑞敏这些创业30年的第一代企业家,从商业领域来讲是已经结束的一代,我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因为整个商业模式的演变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经验值了,而且中国现在主要的消费人群、创业人群是以80后为主,这些40后、50后要来理解80后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在商业实操层面,我认为他们都应该离开前台了,他们的经验值应该是在两个方面会呈现出来:一是在资本层面,二是在公共话语领域层面。他们有一定权威,他们的阅历使他们沉淀下来很多东西,但是在实操层面,他们一定会让位给雷军、马化腾这些人。

  马云是1964年出生的,雷军是1969年出生的,另外的人基本上都是70后了,60末到75前的这拨儿人,我认为是未来中国商业实操领域里的主力人群。

  如果要找出马云、马化腾这一代企业家与从事制造业的第一代企业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我认为,从积极的方面来讲,他们更敏感,他们所建立的企业组织的可变性、柔软性更强一点,制造业的结构比较刚性化,强调科学管理这些东西。

  但是如果跟柳传志、王石他们相比,无论是马云也好,马化腾也好,他们的公共性差很多,他们有时候面对公共领域发言,大家批得也很厉害。这是跟他们整个这一代人的成长是有关系的。柳传志、王石他们的阅读量肯定比马云大很多,马云是不怎么读书的人,马化腾在社科领域的积累也是很低的。互联网这一代都是一样的,跟老一代相比,这批人从来不谈历史。他们相信未来,过去的一天对他们来讲已经没有意义了,这可能是行业属性造成的问题。这其实也是蛮危险的一件事情。整个时代被交接掉了,但是后面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公共性和人文素养是有先天缺陷的,虽然我和他们很熟,但我实话实说,当整个话筒交到他们手上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也会忙不择言,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东西。

  虽然马云、马化腾他们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度也不够,但如今他们变成意见领袖了。当一个人变成意见领袖以后,大家会问他所有的公共性问题,他什么问题都会回答,这时候有人就会发觉,这一代人的整个素养和前一代人相比有一定落差。其实很简单,你只要现在找一台摄像机跑到柳传志的办公室看他的书架,再跑到马云的办公室看他的书架就看得出来——马云没有书架。

  中国拥有产生伟大公司的机会

  从商业上来讲,马云、马化腾这一代互联网企业家特别在乎用户体验,也就是所谓交互性,从制造业角度来讲,包括像张瑞敏,虽然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思维,但制造业实现交互是很难的。因为制造业是产品驱动的,产品驱动考虑的比较多的是技术迭代,就是功能部分,互联网像雷军他们考虑的是消费者的驱动,考虑的很多是情感问题、艺术问题。

  未来,我认为,中国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世界级企业,像马云、马化腾、王健林这些人都是有很大机会的。

  所谓伟大的企业首先诞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一个伟大的行业里面,你要有足够大的基本盘,这是很关键的,委内瑞拉产生一个伟大企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中国因为足够大,发展也足够快,现在从商业来讲中国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但伟大的国家里面也不是每个行业都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它要在那些存在大规模突变后实现了超常发展的领域里面。马云在电子商务领域里面,在全球来讲都绝对算是创新的,马化腾在社交网络里的很多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王健林在商业这部分也是如此。这些人都有机会,而且都很年轻。如果中国经济还能保持十几二十年的发展,这些人的财富还会呈几何级的增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会越来越高。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未来中国要产生像乔布斯那样的非常有创造力的企业家,一个产品出来就把一个行业颠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认为,中国要产生伟大的世界级公司要弥补两个方面的重大缺陷:一是树立自己的商业思想,要向当年日本企业学习,比如说丰田的精细管理,松下的自来水哲学等等,这些思想都在一定时间里面曾经引领过全球的商业思想的变革。二是引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未来,我国在某些点上面的创新是有可能的,但是在面上就不知道了,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这方面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这跟国家的创新体制有关系,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是不是支持这样的创新?单一企业能做点上的事,比如微信之于腾讯,还有天猫模式,但国家的科技战略和教育战略这两个大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单一的企业层面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中国品牌》2014年6月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