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30岁的联想来说,既有取得辉煌的喜悦,也有转型发展的重任。

联想看到了辉煌——在全球5大PC制造商中,自己是唯一保持市场份额和PC发货双增长的厂商;同时,也看到了危机——看到了全球PC市场的持续萎缩,看到了平板、智能手机、智能穿戴产品市场的崛起。
历经30年产业更迭,联想依然不断发展壮大。从做电脑、收购IBM的PC业务,到做大手机、移动互联网、收购摩托罗拉、收购IBM服务器业务,再到风险投资、房地产、消费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连续成功转型。联想一直在“生长”。
计划外的孩子早成材
“一开始我们是科学院投资的公司,是国有的,但是因为我们在计划外,所以我们完全是民营企业的待遇,没有什么指标,什么都没有。”联想创始人柳传志说。但正是这样一家成长于计划经济限制下的计划体制外企业,见证了30年中国风雨变革,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
1984年,中国科学院的11位技术人员开始创业,由20万元起家。最初5年,代理的业务让这家企业收入很不错,而做品牌他们并没有经验。但是他们还是决定要放弃做外国公司的代理,转而创造联想品牌。柳传志说:“原来吃这一碗饭(代理)吃得挺好,但我们觉得还不够好,想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品牌。那时候其实是很困难,因为国内的生产许可证是要发给在计划内的单位。于是我们绕道到香港去办了一间工厂,先在香港把产品卖到国际上,后来国内知道了以后才给了我们生产许可证。”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对于电脑行业采用了封闭的保护的政策,用高关税、批文阻止外国电脑进口。这一“保护”政策的结果是电脑价格极高、质量差。最开始联想就难以获得生产许可,也不太懂得什么是市场,怎么做营销和管理。在中国,也几乎没有一家真正的企业或一本书,可以让联想效仿学习。这一政策在1991~1992年间被改变,电脑行业逐步开放,取消进口批文,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新政策对国内电脑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国有企业长城就在冲击下销声匿迹。
“联想当时和外国的企业相比,像IBM等,简直是巨轮和小舟。我们在资金、管理、技术方面差得很远。我们很冷静的开了会,研究了和人家的差距,主要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缺陷,所以大幅度地进行了改组,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组。”
1994年,联想成立电脑事业部,由杨元庆来负责。这以后,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联想逐渐占据上风。现在联想集团员工人数4.2万人,营业额34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位(18.5%)。
并购助推大跨越
对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问题,联想集团有着深刻的亲身经历。在联想壮大过程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决策就是并购。
2004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IBM,收购完战后,联想集团一举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仅次于戴尔和惠普),标志着国产电脑的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这次并购最大的“得”,就是成功地消化了大于自己3倍的世界级企业,成功地将联想营业收入提升跨越到世界500强的级别中来,通过并购的捷径成长为“中国龙”。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联想没有那次并购,联想的国际化时间可能会更长,代价更大。IBM全球电脑业务所拥有的国际化市场、人才、品牌和研发能力,而这其中任何一项,如果单靠联想人手拉肩扛的积累,恐怕要等很多年才能完成。
有所得,必有所失。据统计,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之后的4年间,联想公司营业收入从约30亿美元成长到164亿美元,增长447%,而4年利润总和从约5.7亿美元到7.2671亿美元,只增长了27%。
即便如此也不可否认,并购IBM让联想的PC技术实力得到了增强,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联想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技术短板日益显现。为弥补短板,进入2014年,联想继23亿美元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之后,又以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并购摩托罗拉移动。对此,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这两次并购的原因有3个方面:首先,该市场的毛利率可以达到20%以上,比PC要高很多。虽然过去IBM这块业务销量不好,但联想有办法以后让它赚钱;其次,该市场竞争不如PC和手机业那么激烈,仅有惠普、戴尔和思科等;最后,IBM的技术优势,高端客户优势,结合联想的效率,多方面充分结合起来,他相信未来联想在服务器市场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0年间,联想通过并购实现着一个个惊人的跨越,对联想来说,每一步收购都是在壮大着中国的IT行业。
多元化孕育出“大联想”
30年前,联想靠IT产业起家,成长为世界瞩目的领军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尽管联想的业绩已经不错,但联想始终明白这个行业的风险:如果一旦陷入保守,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多元化可以分担风险,但这需要把更多的各类人才,与联想的未来牢牢绑定。
柳传志说:“多元化要给他们舞台,让他们觉得自己是那个领域真正的主人。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打工的、被监督、利益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做不成功的。”1993年,联想成立职工持股会,并持有联想控股35%“股份”。虽然这些股份是分红权而非所有权,但却为日后联想股权变革埋下伏笔。2000年,在分红方案基础上,35%的分红权变成了股权。
也正是在1998~2000年时,联想进入了非相关多元化产业,风险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大联想”格局日渐形成。柳传志极力避免把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得不温不火,选择了更多的放手:“我们的治理结构就是把它完全变化为一种子公司形式,控股是母公司,下面是独立的子公司。结构本身要让他们有权利。第二就是要选对人。如何用人上面母公司有一定控制权利,假定人选的不是太好的话,我们能够起一定的调整作用。但是公司会做成一杯温开水,我哪儿有这么大的能力去把各个行业都做好?”
现在,一个涉足了IT、房地产、消费与现代服务业、化工新材料、农业的联想控股正在为整体上市做足相关准备。
如今,柳传志在公开场合更多提到的不再是电脑、手机,而是蓝莓、猕猴桃。这背后是“大联想”旗下佳沃集团高调进军现代农业的精彩现实。目前,农业和食品领域是联想控股的五大核心资产之一。2013年底,柳传志和佳沃集团总裁陈绍鹏一道赴智利考察。在那里佳沃集团收购了5家农场,这里的蓝莓、车厘子等会被销往中国。这是柳传志第一次见到自家在智利的农场,留下很深印象,他说:“中国农业很传统的,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是有很大突破的机会,(智利)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过去30年,联想不仅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也为中国公司提供了一个管理思想、管理实践的教科书式案例,更激励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国际。未来,联想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同样值得期待。《中国品牌》201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