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胡立彪:打完板子并不算完
2014-06-04 08:30:12 中国质量新闻网

    □ 胡立彪

   发改委官网近日发布的《部分眼镜镜片生产企业维持转售价格行为被依法查处》通告称,经查,博士伦、强生、卫康等主要隐形眼镜片生产企业和依视路、尼康、蔡司、豪雅等主要框架镜片生产企业,普遍存在固定镜片转售价格或限定镜片最低转售价格的行为。对此,发改委近期责成北京、上海、广东3个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据《反垄断法》进行了处罚,对上述部分企业共计罚款1900多万元。

   嚷嚷多年的眼镜行业暴利问题终于有人管了。尽管罚的并不多,但毕竟是罚了,打了板子。而且板子打下去啪啪有声,也产生了一定的杀鸡骇猴的效果。媒体调查发现,发改委处罚决定发布前后,许多镜片和镜架企业对其产品售价进行下调,下调幅度从10%到30%不等,有的甚至下调幅度达到50%。

   以前是光见贼吃肉,现在终于见到贼挨打,所以不少网友把这当成了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但高兴归高兴,不能忘了问问题:发改委处罚完了,国内眼镜行业就此真的就可以规范健康发展了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事实上,一些大企业(比如刚刚被处罚的这些企业)在行业内的确可以拥有一定的控制权,比如对下游经营者进行不同形式的转售价格维持以排除竞争,然而关于眼镜行业存在暴利的说法,行业内却基本都不认同。如果只从眼镜产品出厂价与零售价比较来看,确实能给人造成存在暴利的直观印象。但从市场规律角度看,暴利就成了一个伪命题。目前中国眼镜行业生产企业多达4000多家,而零售企业更是多至近4万家。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怎么可能存在暴利呢?

   湖北眼镜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湖北眼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湖北市场共售出眼镜约500万副,销售额为15亿元,平均到全省2800家眼镜店,每个店的全年销售额不到50万元,相当于每天配不到5副眼镜。在这种市场状况下,即使店家毛利很高,在扣除各种支出之后,全年的纯利率最终都不到5%。湖北的情况在全国来说很具代表性。这样看来,暴利不仅不存在,而且大多数眼镜店还生存艰难,那么暴利说岂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消费者确实看到了巨大的价格落差,问题只在于,这个落差是否就等于暴利。业内人士指出,眼镜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所经营的是半成品,必须通过零售商加工后才能成为产品销售出去,所以眼镜的价格不仅体现产品价值也体现不同服务的价值。此外价格的差异体现在国际品牌与国内品牌的差异、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别。量身定做的加工和服务推高了眼镜价格之外,更大的落差还是由代理商一层层拉开的。一副眼镜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中间要经过数级代理商(经销商),每一级都要雁过拔毛,按自己的利润加价。

   有这么多食干利的经销商存在,眼镜售价不被抬高才怪。事实上,一直广遭诟病的进口汽车暴利,问题就出在经销商环节,与眼镜行业如出一辙。所以,不管眼镜市场存不存在暴利,不规范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政府监管部门揪住几个存在垄断问题的大企业打完他们板子之后,事当然还不算完,还应当针对整个行业存在的各种不规范问题进行整治,板子拿起来就别放,谁有问题就打谁。

   当然,除了打板子,更重要的还是规制市场环境,用法律手段逐渐清理眼镜市场之积弊,对每个环节都进行彻底的大清洗,真正让眼镜市场似明镜一般干净、清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