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陈师道的骨气
2015-07-15 09:36:57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张宏宇

   陈师道,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陈师道出身仕宦家庭,到他这一辈时,家境已衰落。师道一生高介有节,安贫乐道。

   陈师道是典型的寒士,一生不得志,家境贫寒,但是他立身行事很有骨气,尊师重道,介然自守,好结交品行高洁之人,而绝不依附权贵。《舟中二首》诗句云:“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其安于清寒而又傲兀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陈师道做官清贫,与其文章一样出名。一次傅尧俞看望陈师道,发现屋里除了一床一桌,别无其他,当真是一贫如洗。俩人谈古人,谈文章,过了午时,妻子竟然办不出午饭。傅尧俞本来揣了十两金子准备送给陈师道,但听他谈吐高雅,志趣淡洁,几次把手伸进怀里,始终都没敢把金子掏出来,怕被陈师道看俗笑话。

   苏轼在元佑二年力举陈师道为徐州教授,对他有知遇之情。陈师道从此亦游于苏门,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六君子”,和苏轼肝胆相照。当苏轼因党祸被贬出守杭州时,独师道不避流俗横议,不顾上官阻拦,托病请假送苏直到南京(今河南商丘)。为此,师道被党人交章弹劾,断送了晋升的机会。待苏轼再贬岭南去“日啖荔枝三百颗”时,陈师道就被彻底罢官弃用了。从陈为友情不惜身家仕途,足见其品操之耿直。

   陈师道贫寒彻骨而又诗名隆重,是一个有骨气的男人。他从小就表现出艰苦顽强的精神,勤奋力学,后来因为不满王安石的经学理论,坚决不肯应试。苏东坡推荐他为徐州教授,后来被召为秘书省正字。陈师道虽然没有正式拜师,才华横溢的他却深得苏东坡的喜爱,以致苏东坡离开徐州十几年后,出任颍州知府的时候,还是把盘亘心头的愿望说了出来,想收陈师道为徒,没有想到陈师道却婉言推辞:“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风。”意思就是既然当初拜了曾巩为师,就不再拜别人为师了。陈师道的固执和不屈从的骨气,让苏轼既遗憾又爱惜,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虽是称赞穷人的骨气,讲的却是陈师道的故事。陈师道有个连襟,叫赵一之,师道鄙薄他的人品,从不与他来往。这一年,天降大雪,冷得出奇,陈师道正要出门,妻子拿来一件新棉袄,让他穿上,陈师道用手一摸,又厚实又暖和。在身上一比,不长不短,就问:“这是谁的袄?”妻子说:“妹夫赵一之见你衣衫单薄,今天又是郊祭,才送件棉袄过来。”陈师道即感受辱,对妻子大发雷霆:“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元符三年冬,陈师道在郊外参加祭祀,无棉衣御寒而感病致死。

   陈师道轻当权无目,不受县令之职,宁可固贫于逆风冻归。故而,志藏胸臆,则有收束宇宙之机,形之诗草,则有气吞山河之势。“城上危楼江上城,风流千载擅佳名。水兼汴泗浮大阔,山入青齐焕眼明。乔木下泉余故国,黄鹂白鸟解人情。须知壮士多秋思,不露文章世已惊。”陈师道的《登彭祖楼》以精炼的文笔,娴熟的技法,由衷赞颂了故国美好的河山。在历代的诗人中,像这样贫寒彻骨而又诗名隆重的,大概没有第二个了。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