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数据准不准,谁说了算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15-11-02 09:36:57

    □ 余 方

   从10月份开始,手机流量终于“当月不清零”可以滚存下月了,用户们喜不自禁。不料这件有幸得到总理亲自过问而达成的好事,尚未足月便几乎酿成一场电信运营商的公关危机。经过几天的你来我往信息沟通,事态并未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危机的确可以化解,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不可不深究。

   最近一些手机用户纷纷吐槽“手机流量跑得快”,比较邪乎的有6小时用了500元流量费(详见10月28日中国质量报官方微信),七嘴八舌的吐槽往往把“跑得快”与“不清零”关联起来。针对质疑,几大运营商都做出口径一致的回应,大致意思是:运营商的计费系统有严格的检查校验机制,单月流量不清零的政策并不会改变流量的计费规则。中国移动保证说如果出现计费误差,双倍返还。中国联通还表示,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可能会因为程序后台运行而产生数据流量,或是系统默认开启数据推送、自动更新、自动收发邮件等功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耗费流量。

   此次质疑风波的发生恰逢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布前3季度财报的当口,报告显示三大运营商净利总和1100亿元,相当于前三季度平均日赚4亿元。这种时间点的巧合也许无意中增加了某些消费者心中的不平之感。客观地讲,运营商们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至于计费系统的检查校验机制是怎样的,普通人自是无从了解,但有关使用环节的说明提示还是很必要的,例如苹果手机的新操作系统默认在WiFi信号弱时自动启动4G网络,但可以手动关闭该功能,但有些用户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高额流量。

   一方信誓旦旦,另一方言之凿凿,各有各理,解释的一方觉得已经清楚明了,但质疑的一方却依然将信将疑。这是因为,产生争执的根子不在这儿,归根到底,是流量数据准不准谁说了才算的问题。电信运营商的计费系统是否规范准确,既不是运营商们自说自话就可以保证的,也不是用户的一句质疑就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的,应该由具有法定监督权的部门来判定。这一点是有法律依据的。我国最新修订的《计量法》第20条规定:“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这部法律最初在1985年9月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颁布,当时的国家主席还是李先念呢。《计量法》至今经过3次修订,此条从1985年版的第21条变为如今的第20条,但内容从未改变。此外,与《计量法》配套的实施细则规定,凡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计量器具都应纳入强制检定范围,例如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水表、电表、煤气表等都在强制检定范围之内,安装使用前要通过强制检定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检定,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计量准确,不让任何一方吃亏。

   手机计费系统显然也属于“用于贸易结算”范畴的,但它从未被纳入强制检定目录,不能不说是令人费解的。有关这一问题,包括中国质量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曾经呼吁多年,至今毫无进展。所以说,如今手机用户对运营商流量计量准确性的质疑其实是电信业累积多年“硬伤”的一次新爆发。不彻底解决流量计量第三方监督的问题,小伙伴们如何能放心玩耍呢,中国电信业对经常“被抹黑”的怨念何时休呢。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