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三版>>
南方茶泡
2016-03-02 08:46:31 中国质量新闻网

    □ 吕雪萱

   以前过年,广州乡间家家户户都会制备一些“茶泡”(泡,读“跑”音)过年,用以佐茶、下酒。

   小小的茶杯,泡的是粗犷简朴的山茶叶。茶水里浮着一颗红枣,另有一小碟茶泡,里面是油炸番薯薄片、油炸花生等食物。将一些茶泡泡到茶水中去,味道咸咸的,会让人纳闷儿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茶!

   过年时节,广州四乡时兴用茶泡待客,拜年时也会带上一包茶泡馈赠亲友。制备茶泡的食材,都是乡间最普通的农作物,通常的备料是芋头500克、番薯400克、花生及蚕豆各150克、茨菇适量,花生油750克,细盐少许。茨菇片油炸后有一点点苦味,所以配比要看各人的喜好。据说因为不受欢迎,后来人们制作茶泡时干脆不使用茨菇。

   芋头、番薯和茨菇要先切成菱形薄片,花生剥壳去衣晒干,与蚕豆等分别下油锅炸香。炸的时候要控制好火候,炸到油相对静止而不再翻滚。出锅冷却后,圴匀地撒上一点儿细盐,就会变得香脆。

   那时候,城里人吃到茶泡,多是乡间亲友赠送。我同事淑楣说,她家中收到过的茶泡五颜六色,除了炸薯片、炸芋头片外,还有炸糖环、炸麻枣、炸油枣、红色的鱼皮花生等。因为都是油炸食物,家人认为太“热气”,所以都是用马蹄粉调成薄薄的糊伴着吃。

   一般说,茶泡可以用来当零食,也可以佐餐(过粥,或者过“糖水”)。在顺德,茶泡还是艇仔粥、鱼片粥、鲮鱼球粥不可缺少的佐餐配料。

   后来,城里的小贩借鉴茶泡制作,推出了一些富有岭南特色的街头小吃,在上世纪50年代一度成为很受欢迎的早餐点心,如:油炸番薯、油炸芋头、油炸粽(子)等等。

   20多年前到广州,发现恩宁路桥头,便有一个专营油炸的早餐地摊,摊主是一位乡下打扮的中年妇女,生意很好。我喜欢买她的油炸番薯片吃,每片两分钱,经济实惠。

   她从一个生番薯上斜切出一厚片,用长筷子拣着,放到旁边一盆调好味的粉糊中,蘸裹上一层粉糊,放到油锅里炸熟。成品金黄色,外面的皮子炸得很脆,里面的番薯片受高温变熟,香甜且嫩。

    几十年来,我每次吃番薯,都会想起这油炸番薯片。但自己试着做过几次,都不够理想。

   记忆中,她的摊头生意最好的是油炸粽。拿一个煮熟冷却的方形粽子,拆开粽叶,把粽子切成三角形,涂上盐粉和南乳水,最后醮上粉糊,放入油镬炸至金黄色。油炸粽很香,一口咬下去,外皮哢砰脆,里面的糯米却很松软。后来,我在上海吃到一种名叫“粢饭糕”的点心,用切成厚片的米饭糕,裹上粉糊油炸,意趣与它相仿。

   一般以为,茶泡是盛行于广东南海、顺德和番禺一带的传统过年食物,为广东特有。其实未必然,至少以前在南京也有过类似习俗。

   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了南京当时的过年食品:“元旦祀神,取麦屑揉糖为圆式,蒸之使起,曰发糕。和糯粉,条分之,曰年糕。其供祖先有饦饠,则取糖馅之饼,四贯以四柱影,堂几上物也,谓之卓面。汤团谓之元宵,以节名也。贺客至,率以芹芽、松子、核桃仁点茶,谓之茶泡。茶煮鸡子以充晨餐,谓之元宝弹。俗作蛋,非。”

   民国时期夏仁虎所著《岁华忆语》中记载:“家有新妇、亲长来,必携红毯出拜,具茶盘。中置煨莲子,曰献茶。”

   “款拜年客阙物推旨,曰茶盘,以小漆盒分格置糕点,曰茶泡,以白芹稍点盐,加松子、胡桃仁,沸汤之极芳香。”

   这些记载,和广东的情况很相似:新过门的媳妇儿,要向来访的尊贵客人敬茶,并奉上佐茶食物;过年时也用茶泡待客,但他们的茶泡是“芹芽、松子、核桃仁”。

   据南京爱茶长者葛长森所著《金陵茶文化》一书介绍,春节拜年时请客人吃煨莲子,本是金陵相沿已久的饮茶习俗。客人来拜年时,先献茶,后献上欢喜团,食茶泡时还要配一盘长生果(带壳的花生)。

   所谓欢喜团,乃是用饴糖把炒米黏合成团的小麻球,取意“欢欢喜喜,团团圆圆”。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欢喜团”,春节自家食用,亦用以馈赠亲友。

   据说,广东佛山地区至今仍有不少家庭在过年期间制备茶泡。在香港,有店家历年制作茶泡出售,但过了尾祃(农历腊月16)后,便成抢手货,可能不到年廿九便会售罄。这样的传统食品,能在香港保留下来真是非常难得。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