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八版>>
游“读书岩”有感
2017-05-11 09:09:18 中国质量新闻网

立根就在此岩中

——游“读书岩”有感

□ 揭方斌

江西南丰的“读书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仕前曾经苦读的地方。来到南丰县城,走过笔直的北、南老街,就来到了横跨盱江两岸的“盱江索桥”。在索桥上向西南方向斜视,一眼就能看到位于一座小山半腰的“读书岩”。走下索桥西行百米,就来到曾巩纪念馆的大门口。

“读书岩”就在纪念馆大门的左侧。一抬眼就能看到大书法家舒同题写在翼亭上的“读书岩”三个大字。整个翼亭的翘角和天花板都粉饰成蔚蓝色,我想这可能就意韵着知识的海洋吧。沿着翼亭旁边的石阶拾级而上十余步,就能看到亭内的“读书岩”,一座曾巩手抚书卷,气定神闲的雕塑赫然在目。翼亭的四个石头柱上刻有古代诗人赞誉读书岩的对联。后柱上刻“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留名”;前柱上刻“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

站在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曾巩的塑像旁,望着眼前流水悠悠的盱江,不由感触良多。

我想,读书需要静阅。“读书岩”的正对面是该县盱江河北岸的古老南门,还算保存完整的巨大石阶,似乎还能看到昔日的繁华。但中国有句俗语,叫“隔河如隔千里”,在没有桥梁的北宋,要每天来往于老南门和“读书岩”之间也是十分不便的。要说曾巩在南丰居住时,虽已家道中落,但作为北宋名臣、耕读世家之后,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的地方必定是有的。那么,曾巩为什么要常年如一日地来到现在也算僻静的“读书岩”这样一个岩洞中苦读呢?那就是因为读书需要静阅吧。

我想,读书需要独思。在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曾巩每天从晨曦中若有所思地乘舟而来,在夕照中开怀释然地涉水而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巩尽管天资聪慧,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就很有气魄。但众所周知,曾巩在科举的道路上也是屡试不第。就在这个时候,曾巩寻得了“读书岩”这个清静独思之地。在这里,他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思想不能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能被对经意的解释所蒙蔽,这就是后来他在《筠州学记》中所阐述的“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的思想真谛。最终在1058年,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及第。

我想,读书是立根之本。纵观曾巩的一生,就文学成就来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在当代和后代都闪耀着文学巨匠的光芒。作为一个政治家,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在其《追租》一诗中,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须卖强壮,势不存尫弱”的惨状,发出“暴吏理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深受群众拥戴。

读书,让曾巩有了文学修养的坚实根基;读书,让曾巩有了政治修养的为民情怀。

盱水东流,波光粼粼。我又似乎看到了曾巩最后一次走出南门,踏上舟船进京赶考的身影。站在船头,他凝望着对岸的“读书岩”,信心满怀,踌躇满志,因为他知道这时的他已深深地“立根就在此岩中”。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八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