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张松龄的“秘”境“质”旅
2017-05-15 09:04:21 中国质量新闻网

张松龄的“秘”境“质”旅

——华创管道员工亲历“一带一路”的故事

□ 索健尧 本报记者 徐建华

“人这一辈子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不多,此次在秘鲁的施工经历是我近50年来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因为我为我们的朋友——秘鲁的发展贡献了一点力量。”张松龄如是说。

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华创天元公司售后服务人员张松龄来到秘鲁某项目的施工一线,他将在这片距离祖国2万多公里的土地上铺设中国管道,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服务秘鲁尾矿行业发展。他笑谈:“这次出国,我也肩负着树立中国航天品牌形象的重任。”

初到秘鲁,张松龄饱含着“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誓让国际友人认识中华管道、认可航天品牌。然而刚开始,极为恶劣的施工环境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由于是尾矿开发项目,施工地点完全处于荒漠戈壁,而且南邻太平洋、三面环山,终年寸草不生,当地风沙大且频繁、紫外线强度高,都对施工不利。然而最让他头疼的还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除语言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之外,甲方技术人员遵从的管道行业标准与国内截然不同,这就导致预先配送的管材和实际需要的存在诸多差异。考虑到管材运输周期长且不便,他到工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根据图纸核对管材。异国他乡,最初的那一个月对他来说几乎没有黑夜与白天之分,困了就趴在图纸上休息、饿了就看着材料单吃饭,同时还要克服饮食不习惯和倒时差的折磨,那个月的经历被他戏称为“黑色九月”。

管道安装作业正式开始之后,张松龄立即对施工队伍开展培训指导,一一讲解管道安装所需的切割、打磨、封口、焊接等工序。然而,两个不同国度的人彼此交流犹如隔着山一样,很难准确理解对方想要传达的意思。

渐渐地,他愈发理解“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管道安装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领悟并掌握。为保证每一道接口的安装质量,他决定采取“纠错”的办法来指导作业,让施工人员大胆放手去做,以实践当培训,一旦出现错误便及时纠正,让施工人员更快更深地掌握管道安装技术,由于“犯错”造成的工期损失,他还主动要求加班来弥补。在这个过程中,半生不熟的语言交流加上“肢体语言”,让他和秘鲁伙伴间越来越默契。

此前,现场的监理单位和甲方工程师、质量员还未曾见过中国航天品牌的管材产品,他们专门前去参观学习,张松龄亲自动手演示管道安装过程,还认真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目的以及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影响。

质量员看完演示,竖起大拇指:“你们的产品真棒,这种管道技术在秘鲁处于先进水平。”那一刻,他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那不仅是国际友人对中国品牌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的赞誉。

秘鲁被称为“赤道上的国家”,当地最美的时候当属清晨和傍晚。当置身国外,得知春节不能回家之后,张松龄通过手机与家人视频聊天,当第一次看到刚出生的双胞胎孙子时,他语未出泪已下。

张松龄说:“在秘鲁的这段时间里,我一人度过了‘中秋’‘国庆’‘元旦’和‘春节’,以前从未切身体会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刻含义,但是这次,真的感受到了思念的味道。”他深深知道,使命是他坚持下去的不二理由。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李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