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蓝天 龙腾东方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奋发图强之路(航空报国篇)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本报将以整版篇幅,系列报道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奋发图强、创新发展之路。该所航空科技工作者们激情拼搏、无私奉献、创新开拓,始终奋进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路上,以一次次龙腾东方的壮举,书写着与世界航空强者竞技竞速的豪情壮志。是怎样的力量在激扬着越发强劲的蓝天交响乐?是怎样的团队在打造搏击风云的长空之翼?是怎样的梦想在淬炼着民族复兴的大国重器?带着心中关切的问题,我们走入成都所,以此探寻航空产品跨代发展、跨领域拓展背后的担当进取以及创新密码。
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瑞松(前中)向宋文骢院士塑像敬献花篮
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右二)在飞机研制现场
□ 火之华 志 伟
2016年11月,世界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中国珠海。11月1日,在万众期待中,我国跨代新机首次亮剑航展,一分多钟的龙舞苍穹,留下了响彻长空的意犹未尽,也留下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快意情怀。媒体纷纷用“惊鸿一瞥、绝尘而去”等词形容我国的跨代新机。同时,此次航展上所展示的歼10系列飞机、枭龙飞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灵龙无人机等航空产品同样吸引着众人目光。这些让世界注目、国人振奋的“中国智造”前所未有的集体亮相,展现了一个素有“中国龙系列飞机摇篮”之称的研究所在砥砺奋进中的厚积薄发,更蕴涵了大国崛起的中国力量在复兴之路上的澎湃浩荡。
“我们在路上”——从共和国的天空走向世界航空大舞台
“在路上——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缘聚蓝天的时光,开启艰苦创业的自强。简单的行囊,装载着我们永不褪色的梦想。为了挺起民族的脊梁,咱们扛起了那一份担当……”成都所用饱含情感的诗篇记录下曾经一路走来、一起打拼的心路历程。
1970年,成都所最初的创业者们背负使命,怀揣梦想,挺进大西南,在天府之国、锦江之滨,边拓荒、边建设、边科研。10年砥砺,成都所对当时在我国尚无先例、苏美亦很新颖的鸭式布局方案和技术大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积累了技术、锻炼了队伍、夯实了基础。紧接着,在歼7Ⅲ型飞机的研制中始终坚持按照自行设计的要求,经过方案论证、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试制试验和试飞验证等研制程序,完完整整地走过了飞机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的全过程,而在此时,一次更具挑战的跨越正孕育着、涌动着……从1986年国家正式批文歼10研制,到1998年歼10飞机01架首飞,直至2004歼10飞机通过设计定型审查,整整18个春秋,成都所在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中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突破和锤炼提升!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技术,形成了自主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能力。对于歼10飞机的研制,成都所突破了以先进的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制造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数十个第一,取得了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歼10飞机的研制也圆满达成了在研制之初提出的“研制一代先进战斗机,建设一流研制基地,培养一支掌握先进设计技术的人才队伍”3大目标,实现了航空武器装备水平、设计研发平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跨越,从而带动了中国整个航空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上,歼10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气势如虹地飞过天安门,扬我军威,壮我国威。
一花独放不是春。深厚的技术积累,让成都所有了博弈国际军机市场的雄心与能力,针对国际市场,与巴基斯坦方面联合开展枭龙飞机研制,走出了一条从单个原始创新,到整个项目的集成创新,从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以我为主、整机技术输出的再创新研制道路。其中,枭龙飞机采用的“蚌式”进气道设计技术,有效提高了进气效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采用该技术的国家。不仅如此,枭龙飞机还融汇集成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化航电和武器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枭龙飞机的成功研制,实现了研制体系、管理模式和一系列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成为国际军机市场的一大亮点,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军机整体研发能力及在国际军机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增强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都所始终以严谨之态度、求实之作风、亮剑之勇气、奉献之精神,追寻着世界航空技术的发展脉搏,探寻着航空报国、质量强军、科技创新的奋进之路……
在中华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只有炼就倚天利剑,才能真正挺起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这是党和人民的共识,也是神州大地的期盼!
“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好的歼击机。”
“我们反对实力政策,但我们一定要有实力。”
“下一步的加速发展就看你们的了。”
“你们要乘势而上,确保飞机保质保量如期装备部队……”
……
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成都所研制的歼击机每一次的跨代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期望。在党和国家的勉励、支持下,成都所不断加快奋发图强的步伐,歼10系列化发展、枭龙双座机成功首飞、无人机、跨代新机……辽阔天际,深邃太空处处都有成都所开拓进取的足迹!“打造跨代新机、引领技术发展、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卓越团队”,如今的成都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研发基地,在“有人战斗机、无人机、空天飞行器”三大研发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拥有覆盖飞机设计全过程的百余个专业,在先进气动布局、飞行控制、航空电子综合、隐身技术、虚拟仿真等高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引领我国航空与空天飞行器综合技术发展方向,构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谐研究所”,成都所的这一宏大愿景正在集智聚力的不懈奋斗中一步步趋于实现。
一路上有你——“一代型号一代魂”
“多少艰难的岁月,我们一起走过,为了心中的事业,我们一起探索,数不清的岁月,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一步脚印一首歌……仰望蓝天和白云,战鹰飞过,那是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花朵……”这首名叫《岁月》的歌是成都所干部职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演唱。这首歌,从成都所人的心中流出,她是全所职工为了心中的事业风雨兼程的奋斗足迹,也是成都所为了实现中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不懈努力的真实写照。
先进战机的研制,包涵了材料、结构、电子、力学、机械、物理、化学、热力、信息技术等上百个学科及行业,是一个集高科技为一体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工业之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为此,人们也常说“一代型号一代魂”,设计研制一个跨代的新型号,从立项到设计、制图、发图、生产、总装、试飞、定型、服役、改型……往往需要融入一代科研人员一生的心血。初创之时,由于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和经济条件有限,成都所需要克服白手起家的诸多困难。当年,那里只有一些简易的平房,许多地方还是田野与荒地。没有试验室,就自己动手挖地基、筑砖房;没有办公室与宿舍,就在简陋的工棚甚至毛草棚里栖身;设备都是自己搬运、自己安装,许多缺少的装备甚至是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我们还自己种过水稻与蔬菜。”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许多老同志感慨万千。“可以差钱、差物资,但不能没有研究项目,我们最不差的就是精神!”凭着这股豪气与劲头,成都所的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卧薪尝胆,披荆斩棘,废寝忘食、熔身铸剑,完成了一个个“极具挑战的任务”,研制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先进战机,不断在共和国的天空之上创造着新高度和新速度。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的人!而正是因为这些忠诚、奉献的人将航空报国的基因代代相传,使得成都所即便纵贯与穿梭40多年的光影,在这片几代人用智慧、心血甚至用生命耕耘的热土上,许多熟悉的场景依然“经典”的延续——研讨中为技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攻关中为争分夺秒而废寝忘食、外场中坚持与酷暑严寒咬牙抗争、首飞时听到轰鸣声就情不自禁地心潮澎湃……为了心中的理想、崇高的事业,他们不计得失、拼搏奉献、锐意创新,干惊天动的事、做默默无闻的人;为抢节点,他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集智聚力,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为排除故障,他们在零下25摄氏度的寒夜里忘我操作、浑身冻僵;为掌握数据,他们在风洞实验现场一呆数月,在风雨泥泞中早出晚归;为做好外场试验,他们战风雪、涉大漠、上高原、餐凉饭,不顾缺氧、烈日等恶劣条件始终坚持;为全心工作,许多双职工将孩子送回了老家;为了国际化开拓,为了做好客户服务与保障,他们坚守异国他乡,坚守在炮火硝烟的险地,充分展现了以客户为中心,敬业专业、敢闯敢拼的职业精神……可以说,一代飞机融入的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奋斗。航空事业是壮丽的,它的壮丽正是一群群热爱这份事业的人远离鲜花、掌声、聚光灯,在平凡中静下心、沉住气地坚韧前行。而一架架战机的横空出世,更像一个大写的“人”字,写着成都所几代人超越自我的拼搏奉献,写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篇章!
梦想花开——在厚积薄发中实现创新发展
“50载春秋风华,他默默耕耘,呕心沥血,20年丹心铸剑,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宋文骢’这3个字,终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这是2009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宋文骢院士的颁奖词。作为该所的创业者之一,宋文骢院士在成都所整整工作了40多个春秋,为祖国航空事业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已故宋文骢院士在世时常常说这样的话鼓励年轻人,言语之间彰显的是老一辈航空人对于民族复兴的自信,对于航空工业持续发展的期待。在一代代型号的牵引和锤炼下,在一代代航空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进取中,成都所40多年来,从平房、陋室到高楼大厦,从歼7Ⅲ的研制到歼10、枭龙系列发展、新机跨代、空天无人机领域拓展,从白纸算尺、铅笔发图到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精益研发……成都所的环境条件、科研型号、研发水平、专业能力、人才队伍等都在不断迈向新台阶,进入“十二五”之后更是日新月异的跨越发展,这也成为中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航空工业总经理谭瑞松就曾谈到:对标全球航空业的先进水平,中国航空工业用近20年水平,实现了从“总体跟跑”到“主体并跑”的历史性跨越。这种跨越的历史进程,成都所干部职工深有体会,更是融入其中的推动者、实践者。
能力助推发展,发展牵引能力!随着成都所承担国家任务的成倍增加和产业化拓展,面对多型号、多任务高度交叉并行开展的严峻形势,靠研发人员长期鏖战拼搏,始终难以为继,必须创新研发手段和管理模式。为此,成都所积极建设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协同研制平台、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精益设计平台、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敏捷管理平台,并形成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网络与安全管理中心、虚拟样机仿真中心等4大基础中心。成都所在设计师系统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柔性组织、实施流程再造,同时大量运用数字化设计等先进理念,构建了提高飞机自主研发能力的“精益设计、敏捷管理”模式。同时持续改进全新的基于完全产品数字化定义的全数字化飞机研发体系,国内率先实现了飞机无纸化设计、无纸化制造、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多属性产品数据管理、跨地域的数字化协同设计环境等,变革了飞机的研发模式、流程与体系,使跨代新机较三代机和美国同类飞机大幅度缩短了研制周期。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成都所紧紧围绕人才战略,通过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等措施,着力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队伍,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成都所人才队伍更趋年轻化,学历层次持续提高,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能力稳步提升,为科研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成都所通过战略管理、科研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市场管理体系、内控体系、安全生产等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全面贯彻精细化设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不断优化全所和各部门战略地图,持续开展面向中层干部和研究室主任的管理培训……多管齐下,持续跟进,提升成都所综合管理能力,找准适合主机所的有效且有益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技术途径,以管理促效率、控质量,用管理出效益,从根本上提高全所科研工作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立志科技创新,执着报国事业!在成都所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文化创新的征程中,一系列荣耀和成果见证着成都所的报国征程:歼10双座机开创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记录;枭龙战机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歼10飞机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翼龙无人机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军贸市场,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提高飞机自主研发能力的敏捷管理”获第十四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奖。成都所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防科技工业集体金奖”、“航空报国重大贡献单位”、“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军工创新文化示范单位”等光荣称号;成为了国家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还获得各类专利近千项;“基于自主创新的先进飞行器精益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于2015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这些荣誉和成果激励着成都所再接再厉,再攀高峰。
行者无疆——“发展没有休止符”
“发展没有休止符,主机所最重要的就是型号和技术牵引,同时要有战略视野的远见和谋划……”成都所所长季晓光常常思考着该所的未来,“我们不能只看到昨天的辉煌、今天的成绩,更应该看到我们新的使命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未来,扬帆深蓝,剑指九天,成都所正努力把握“战术航空向战略航空转变,中国航空向世界航空转变”的历史机遇,坚持“探用并举、高深并重”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理顺与做实“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这条科研系列型号跨越发展的价值链,同时更为坚定地践行“始终坚持重点跨越与领域拓展相结合,始终坚持技术发展与能力提高相并重,始终坚持经济增长与职工受益相促进”的发展原则,为攀登科技高峰做好战略路径的科学规划。在此基础上,成都所正主动作为,积极融入未来作战体系的大空间来定位科技创新的方向,大力推进单机性能创新提升转向体系效能创新升级,努力构建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一体化航空武器装备体系。与此同时,成都所正加强核心能力建设,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竞争实力,满足国家“捍卫政权、捍卫主权、捍卫发展权”的国防建设需求,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向着世界一流飞行器研发机构的行列稳步迈进……
“天空,从不仰望别人,自己就是风景!”这是中国航空工业2017年年初工作会上50万航空人掷地有声的豪言壮志。这就是中国航空人报国强军的自信,也激励着成都所为了这份自信与荣耀矢志不渝地“不忘初心,开拓前行”。
歼10飞机编队参加“9.3”阅兵
枭龙飞机
翼龙Ⅰ无人机在珠海航展展出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科研园区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