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名利相随。市场领域以名博利的情况更为普遍。企业一旦做大了,品牌知名度高了,多会转向靠品牌赚钱。吊牌代工就是较为常见的套路。近日,《南方周末》以包括南极人在内的国内知名保暖服装品牌为例做的深度报道,让人们看到吊牌代工风气之盛,以及市场之乱。
报道称,多年前在保暖服装领域打出名号的南极人、北极绒、恒源祥、俞兆林等品牌,如今都已经不再做产品,而是砍掉生产线,转型卖起了吊牌。其中南极人在这条路上走得最远,把吊牌业务做到了极致——现在南极人的品牌拥有者是上市公司南极电商,这家公司以南极人这个牌子授权销售的产品,除了保暖内衣,还有家纺、服饰、箱包、户外、居家日用、个人护理等许多品类,可以说是全品类授权。若有商家愿意用南极人这个品牌开辟新品类,南极电商表示欢迎,吊牌价格还可以再优惠。
仅凭卖吊牌能养活企业?看看下面的数字就明白了:一家不知名企业生产的牛仔裤,网店售价为两条79元,而挂上南极人的牌子后两条可以卖到129元。提高的价钱可以看作是南极人品牌的溢价,其中的42元为这家企业获利,8元为南极人的品牌费。看上去吊牌没挣多少钱,可架不住授权的产品多啊。所谓集腋成裘,南极人去年仅靠品牌授权服务就实现了5.3亿元的利润。
有这等来钱快又轻松的好事,谁还搞什么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于是,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企业都想着卖吊牌、搞代工。然而,你卖我卖大家卖,吊牌生意做着做着就做出了毛病。调查显示,南极电商的品牌授权门槛非常低,很少对授权企业的资质进行考核。即使要求授权工厂提供质检合格证,后者从网上买个假证就可以蒙混过关。指望这些弄虚作假的代工企业生产出好的产品,自然就想多了。事实上,自从走上吊牌代工之路,南极人等知名品牌下的产品质量每况愈下,甚至成为监管部门市场抽查黑榜上的常客。据统计,2018年以来,南极人已经上了14次监管部门及消协组织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问题产品涵盖其所有吊牌品类。
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品牌授权代工企业多为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都很落后,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难以避免。而有的吊牌代工企业还擅自将生产任务转包给根本没有生产资质的小作坊,这种再代工的做法更会埋下巨大的质量安全隐患。事实上,吊牌代工厂一般并不直接与品牌商发生关联,他们之间仅有的硬性关系就是品牌授权及与之相关的利益。正是由于缺少可以互相牵制的利益链和监管责任,问题也就一个接一个,而且问题涵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吊牌代工厂聚焦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实现盈利,这是许多矛盾生产的根源。吊牌代工厂在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是帮助品牌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其运作和盈利模式,或者是以通过偷工减料式的偷懒行为降低成本,或者是以严格到苛刻、精细化到事无巨细的管理追求成本最小化。矛盾和问题一旦产生,品牌企业必然难逃连带责任。
虽然代工模式存在一些天然缺陷,但后天采取一些措施还是可以将缺陷的代价降到最低的。其中最要紧的一点,是将利益与责任捆绑起来,加强质量监管。品牌企业要对自己的品牌负责,选择授权代工方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对代工企业的规模、资质、软硬件实力要严格审查,防患于未然;而在日后的合作过程中,也要加强对代工企业的监控,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不能放松警惕。
品牌确实是一种强大的背书,但前提是必须做好产品。无论什么商业模式,做好产品的本质都不会变。吊牌代工也是一样,没有质量,不会走远。
《中国质量报》